2025年8月22日


硝烟散尽处 国歌正嘹亮
——写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

《四平日报》(2025年8月22日) 07版

刘雁

热浪裹着火车的轰鸣驶入大连。旅顺口——这座深嵌民族伤痕的海疆要塞,在盛暑骄阳的炙烤下更显肃穆。滩涂上的耐盐蒿草顶着暑气倔强地舒展着绿意,像极了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以沉默的姿态,把百余年的过往轻轻铺展在来访者眼前。星海大桥的弧线蜿蜒入海,恰好串联起此行的核心:每日四场、场场座无虚席的《印象·旅顺口》实景演出。这部由张艺谋导演团队于2017年倾力打造的作品,早已跳出“风景展演”的范畴,成了这片土地上最鲜活、最动人的“流动历史课堂”。

拾级步入依山傍海的剧场,热浪里涌动着观众的期待,连过道台阶都坐满了人。我刚在角落坐下,身旁一个眉眼清秀的小姑娘便递来一枚泡沫小坐垫,柔软的触感瞬间拂去几分暑热带来的焦躁。目光扫过全场,带孩子来的家庭格外显眼——孩子们睁着好奇的眼睛东张西望,书本上“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抗日战争”那些遥远而抽象的名词,即将在这真实的山海间,被炮火、呐喊与热血重新勾勒出滚烫的轮廓。

当渔村安静的生活被第一声炮响炸破,当同胞的悲鸣裹着海风钻进耳朵,当侵略者傲慢的铁蹄踏碎荧幕里的家国,孩子的哭声、妈妈的撕心裂肺、渔夫们奋力拼搏中一次次倒下,当三万妇孺同胞尸横遍野,当透视侵略者像魔鬼一样的狂妄狰狞……历史终于挣脱了教科书上冰冷的铅字。真人实景的演绎带着磅礴的力量,既是席卷视听的感官冲击,更是直抵灵魂的历史叩问。屈辱与抗争不再是纸上的描述:孩子们稚嫩的脸庞会因剧情紧绷,会为同胞的苦难蹙起眉头,会有泪光在眼眶里打转;有个小男孩攥着拳头,憋红了脸大声喊出“打倒小日本儿!”这份浸染在场景里的震撼,是课本上的文字永远给不了的深刻。

演出终章,是整场最撼动心魄的时刻:舞台上的硝烟渐渐散去,碧海蓝天重新铺满视野。就在这时,一列海军仪仗队员身着雪白军装,迈着铿锵的步伐登场。鲜红的五星红旗在他们肩头迎风展开!那抹耀眼的红像一缕阳光,刺破了所有残留的阴霾,在海天之间猎猎飞扬。紧接着,《义勇军进行曲》的前奏骤然划破长空,像惊雷落在每个人的心坎上!全场数千观众,老人扶着座椅起身,年轻人挺直脊背,连怀里的孩子都被父母轻轻扶正——所有人自发肃立,动作整齐得仿佛早已约定。我的喉咙猛地一紧,热浪混着情绪往上涌,眼眶瞬间发烫。身边的孩子踮着脚尖,挺得笔直的小脊梁透着认真,用还带着奶气却无比坚定的声音唱起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童声的清亮与成人的厚重交织,汇成磅礴的声浪,撞在山崖上,裹着海风回荡在海湾里。那一刻,历史的悲怆与当下的豪迈在胸中激烈碰撞,积压的情绪像火山般喷涌——是对过往苦难的痛惜,是对今日强盛的自豪,更是身为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在胸膛里烧得滚烫,久久不息。这场没人组织、却人人参与的国歌合唱,是演出最动人的华章,更是一个民族精神最鲜活、最滚烫的凝聚。

走出剧场时,热风依旧吹得人脸发烫,心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久久不能平静。转道旅顺博物馆,展柜里青铜器的幽暗光泽,仿佛还映着剧场里未散的硝烟;“镇远”“济远”舰的残骸铭牌上,斑驳的锈迹里似能听见当年的炮声——它们不再是冷冰冰的展品,而是实景演出里那些震撼画面的“实物注脚”,把历史的细节牢牢钉在眼前。值此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日子,站在这片曾被血泪浸透过一遍又一遍的土地上,更能懂得旅顺口的分量。它不只是地理上的“渤海咽喉”,更是民族精神的“试金石”——它见证过甲午海上的沉船与哀痛,经受过日俄列强的铁蹄与魔爪,最终在1945年等到了光复的时刻,成了中华民族从苦难中站起来、浴火重生的见证者。

回望军港方向,万忠墓纪念塔直直矗立,像一座刺向青天的无字丰碑,把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刻在天地间。它和剧场里爆满的观众、和那首同唱的国歌,拼成了一幅跨越时空的画面。历史从没有走远,它正借着实景演出的光影,借着博物馆里的文物,借着纪念塔的沉默,警醒着每一个今人——尤其是那些在剧场里睁大眼睛、把一切记在心里的孩子。文旅艺术点燃的那簇“记忆之火”,正通过每日四场不停歇的演出,把历史的记忆、不屈的精神,一点一点植入一代又一代人的血脉里,生根,发芽。

离港的汽笛拉响长音,车过跨海大桥时,旅顺口的轮廓渐渐融进远处的热浪里,可风里隐约还飘着国歌的余韵,绕着山海不肯散去。旅顺口啊,你让这八月的海风带过来的,不只是海水的咸涩,更是一个民族百余年用热血与烈火淬炼出来的真理。唯有把苦难刻在心里,才能真正懂得珍惜今日的强盛;唯有代代传下去——传下去剧场里那首自发响起的国歌,传下去那份挺直脊梁的坚定,传下去所有人同频共振的心跳,才能筑起一道永不坍塌的“精神长城”,护卫着这片土地上的和平与尊严,一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