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患如亲显仁心 细微之处见精诚 ——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护士用暖心服务诠释医者温度 |
全媒体记者 魏静 通讯员 李晶
在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的病房里,护士贺竞仪与骨髓瘤患者赵阿姨(化名)的故事,如同一股暖流浸润着医患心间。被患者亲切称为“小贺护士”的她,以专业到极致的护理技艺与亲人般的温情守护,让冰冷的治疗过程充满暖意。
一针一话间的专业温度:让治疗成为安心体验
“赵阿姨,咱们今天注射前先调整下坐姿,这样后背会更放松。”每次皮下注射治疗时,贺竞仪总会提前10分钟来到病房,一边协助患者调整至舒适体位,一边用轻柔的语调讲解操作步骤。她的操作台上,永远备着温热的消毒棉——“稍微捂热一点,皮肤就不会因冰凉感而紧张了。”这个看似微小的细节,是她为减轻患者不适琢磨出的“独家窍门”。
进针时,她以“快、准、稳”的手法闻名科室:左手绷紧皮肤的力度精确到“不造成压迫感”,右手持针与皮肤呈45度角快速刺入,同时自然开启家常话题:“阿姨,您家孙子上次说的考试成绩出来没?”当患者的注意力被分散,药物已在匀速推注中悄然完成注射。全程不到两分钟的操作,她的目光始终锁定患者的面部表情,推注速度会随患者一个细微的皱眉即时调整。
记录簿里的医患情深:用细节搭建信任桥梁
在贺竞仪的工作笔记中,夹着一本专门记录赵阿姨治疗反应的手册:“3月15日,注射后左下腹轻微酸胀,下次推注速度需降低10%”“4月2日,患者主诉按压时间延长至5分钟更舒适”……这些密密麻麻的字迹,记录的不仅是护理数据,更是她对“持续改进”的执着。
“每次打完针,小贺都要蹲在床边问我十分钟感受,连我随口说的‘针眼有点痒’都记下来,第二天就带来了专用的无菌纱布。”赵阿姨提起这些细节时眼眶泛红。最让她动容的是一次深夜,自己因治疗焦虑失眠,竟收到贺竞仪发来的微信:“阿姨,我找了些骨髓瘤患者的康复案例,明天带给您看看?”这份超出工作范畴的关怀,让赵阿姨彻底卸下了对治疗的恐惧。
从“本职工作”到“职业信仰”:双向奔赴的治愈力量
面对患者多次想送锦旗的心意,贺竞仪总是笑着婉拒:“这是我们该做的。”但在科室同事眼中,她的“该做”远不止于此——为了精进注射技术,她曾在模拟教具上练习上千次,只为将进针痛感降到最低;她自费参加“医患沟通心理学”培训,把“让患者放松”变成了一门精研的学问。
“患者的信任是最好的‘止痛针’。”贺竞仪常说。如今,赵阿姨的治疗周期已过半,每次来院都会特意带一份亲手做的小点心,“看到小贺护士,就像见到自家孩子,打针都不觉得疼了。”这种医患间的双向奔赴,正是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以患者为中心”理念的生动缩影——当专业技术与人文关怀如经纬线般交织,医疗服务便有了穿透病痛的温度。
在医院的白色长廊里,贺竞仪的故事并非个例。从一针一线的护理操作到一字一句的情绪疏导,医护人员用无数个“细微之处”搭建起医患信任的桥梁。当“待患如亲”不再是口号,而是融入每一个医疗行为的本能,治愈便有了超越疾病的意义——那是生命对生命的温暖回应,更是医学对人性的终极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