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语言障碍的处方:医者仁心 ——市中心人民医院援外医疗见闻 |
全媒体记者 魏静
当地时间2025年6月18日,正值中国援科威特医疗队开展工作的第十九周。尽管室外热浪裹挟着40多度的高温,但队员们的内心却比初来乍到时多了份从容与笃定。在异国他乡的医疗战场上,语言与文化的隔阂曾是横亘在医护人员面前的挑战,而四个月间发生的点滴故事,让市中心人民医院的援外护士任雪对“沟通”有了全新的认知与感悟。
当天上午九点,诊室迎来一位特殊的患者——当地年轻人艾哈迈德。因长期腰痛,他前来接受针灸治疗。然而,语言差异瞬间成为沟通的阻碍。艾哈迈德不懂英语,即便有翻译在场,他浓重方言口音的阿拉伯语,仍让交流陷入僵局。面对医护人员的询问,艾哈迈德始终皱着眉头摇头,眼神中满是对治疗效果的疑虑与不安。
关键时刻,来自市中心人民医院的护士任雪灵机一动,迅速取来白纸,几笔勾勒出人体轮廓,随后指着纸上的不同部位,用手势配合简单词汇询问:“现在,这里,疼?”原本紧绷的艾哈迈德先是一愣,随即露出灿烂的笑容,兴奋地指着纸上小人的腰和腿,用力点头,用阿拉伯语说:“是的”这一刻,语言的壁垒在简单的图画与真诚的互动中轰然瓦解。
事实上,自任雪随医疗队抵达科威特后,便积极探索多元沟通方式。她努力掌握英语与阿拉伯语的医疗术语,同时借助专业翻译保障诊疗精准性。在针灸治疗过程中,任雪会通过翻译耐心解释进针时的酸胀感,展示针灸器具,消除患者对中医治疗的陌生与恐惧。日常沟通上,她更是主动学习当地日常用语,从问候语到病情询问,点滴积累都只为拉近与患者的距离。
“语言或许有边界,但沟通没有。”任雪感慨道。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她深刻体会到,比流利外语更重要的,是充满温度的手势、真诚的微笑与十足的耐心。这些无形的“语言”,往往能成为打开患者心门的钥匙,成为跨越文化差异的特殊“处方”。
夜幕降临,结束一天工作的任雪翻看相册,照片中艾哈迈德家属送来的椰枣,仿佛还带着香甜气息。这让她不禁想起护理中,国内患者送她的一颗苹果——跨越千山万水,不同国度的患者,却用同样质朴的方式传递着感激。原来,真正治愈人心的,从来不是语言本身,而是那份愿意主动靠近、用心交流的医者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