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奋斗再发力 乡村振兴谱新篇 ——梨树县梨树镇高家村乡村振兴工作纪实 |
全媒体记者 张宪双
梨树镇高家村位于梨树县西部,辖区面积5.2平方公里。共有7个村民小组、302户1124人,耕地380公顷。由于耕地面积有限,多年来,高家村立足人多地少、发展空间有限的实际,积极发挥近城沿线区域优势,大力发展棚膜经济,探索走出了一条高效、特色产业富民之路,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
产业兴旺篇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高家村牢牢抓住国家和省大力发展棚膜经济的重大机遇,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举办瓜菜采摘节、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等举措,开始新一轮的转型升级。全村已建大棚1100栋,户均3栋,棚膜总面积达到310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2020年全村棚膜产值7000万元,带动就业11万人次,人均经济收入达3万元以上。
近年来,梨树镇以高家村为中心,通过“强村带弱村”,辐射带动周边其他5个村9583口人、2355公顷土地,形成棚膜经济产业园区,目前园区共建大棚8335栋,主要种植九月青豆角、甜瓜、黄瓜、草莓、火龙果等30多类品种,农产品远销国内各大商超。并积极申报“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目前拥有“三品一标”农产品15个,进一步提升了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还配套建设了绿色蔬菜博物馆,围绕“绿色、生态”主题成功举办了“中国·梨树首届绿色瓜菜采摘节”,打造了高家村特有品牌。
生态宜居篇
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高家村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面提升村屯“颜值”。以“五清”“四旁”为重点植树造林,清理“十堆”、拆除“八项”多余建筑物,处理好“五种”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产品、理“八乱”,村保洁员每天按时上岗,对新产生的垃圾及时清扫、收集、转运,全面清理影响村容村貌的卫生死角,并逐步建立生活垃圾常态化保洁机制。
此外,大力推进高家村秧稞粉碎项目,项目总投资300余万元,场地面积1万余平方米,项目用于处理棚膜种植过程中产生的秧稞垃圾,实现秧稞“粉碎—加工—发酵—肥料—重回大棚”的循环经济。高家村还将全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按照特点、类别细分为7个整治体系,涵盖全镇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各方面;并依靠全镇行政执法中队这一重要力量,破解镇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难点、矛盾。体系建立后,还加以制度保障,巩固整治成果。
乡风文明篇
高家村高度重视村民业余文化生活,积极协调镇文联、镇文化广播服务站,依托“农民文化节”“送戏下乡”等契机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二人转巡演、文艺演出等村民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经常在高家村文化广场院内“唱响”。同时,高家村积极落实省领导提出的“乡村要建立道德银行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指示要求,在高家村设立道德银行支行试点。
“支行长由村民代表大会选举确定人员担任,支行在村党支部领导下负责日常管理和运行工作。”高家村相关负责人说,将结合高家村实际,从“人居环境整治”“突进移风易俗”“文明实践活动”“先进典型培育”“村规民约执行”五个方面入手,合理调整赋分标准,酌情增加加分项和其他评分项。也将积极争取爱心企业家、爱心人士的社会力量捐赠,为村道德银行建设提供资金和物品保障。目前,“道德银行”制度已建立。
治理有效篇
去年,在梨树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高家村提高村级党组织质量,实现了村主任、书记一肩挑,在学历、年龄结构上都得到了进一步优化,村党组织战斗力明显增强。同时,高家村创新自治形式,丰富自治内容,以3个新型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2个、家庭农场1个)为依托,引导村民主动说事、议事,增强村民主人翁意识。
另外,高家村深化农村法治宣传教育,邀请镇司法所、法律顾问到村里进行普法宣传。坚持从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出发,从普法对象的个体需求出发,开展精准普法,引导村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生活富裕篇
依托分红、发展庭院经济等有力举措,高家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户5人2017年已全部脱贫,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政策,建立了防返贫监测体系。接下来,高家村将倾力打造梨树“九月青”豆角特色品牌;配合相关部门在高家村建设梨树县绿色瓜菜产业园;拟建高家村蔬菜交易市场。包含招待所、员工宿舍、食堂等基础设施,负责棚膜蔬菜的冷链、物流、深加工,不断拓宽高家村乃至全镇蔬菜销售渠道,增加村民收入。
梨树镇高家村将继续全面落实中央关于乡村振兴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和省市县镇相关工作安排,接续奋斗,严格围绕“五个振兴”,不断增强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握重点,压实责任,确保乡村振兴工作高点起步、高效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