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6日


驻村“牛官”带领村民踏上幸福路
——记双辽市茂林镇大兴村第一书记张晓庆

《四平日报》(2022年6月6日) 06版

全媒体记者 高鸿

在双辽市茂林镇大兴村有这样一位“牛”官,他是双辽市农业农村局下派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张晓庆。工作中,他履职尽责,发扬“牛”精神,真正成为为农民服务的“孺子牛”、攻坚克难的“拓荒牛”、 吃苦耐劳的“老黄牛”,为不断提升全体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一直奋力前行。

为民服务的“孺子牛”

一提起张晓庆,村民们都用闲不住来“讲究”他。谁家有个大事小情,他总是第一个到场帮忙,孩子上大学有困难的,他哪怕自掏腰包也要帮一把;村里有孤寡老人的,他时常去与他们聊天;秋收时,他就穿上蓝大褂,围上头巾,与农民们一起下地干活,忙里忙外,简直就是自家人。可是,当干完活,大家留他吃饭时,他却“溜”得比谁都快。

驻村后,张晓庆吃住在大兴村,努力加强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真正成为了“住村”第一书记。面对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实际困难,有人劝他差不多就行了,可他却说:“思想上要是差不多,工作上就是差得多,既然挑起了这个担子,我就要把它扛在肩上,担子上一头担着自己的责任,另一头担着全体村民的希望。”

白天忙活完,回到住的地方,炕是凉的,锅里的饭是冷的,有人劝他白天在村里,晚上回市里住,不能为了工作累垮身子骨。然而,张晓庆说:“走读干部要不得,如果我只是白天在,万一晚上谁家有特殊情况,再往回赶根本来不及。炕凉了可以烧、饭冷了可以热,但是群众的心凉了,可怎么都捂不热了。”

攻坚克难的“拓荒牛”

大兴村位于茂林镇东15公里,辖区面积12平方公里,平原地带中碱土地偏多,适合种植小米、高粱米、黑豆、黄豆、绿豆、西瓜、香瓜、黄瓜、西红柿等各种农作物。现有耕地的经济收入,很难实现全体村民走向致富的愿望。

2020年6月10日,张晓庆来到大兴村后,第一时间召开班子会,了解村整体情况后,他没有当甩手掌柜,而是挽起衣袖,开始挨家挨户实地走访调查。炎炎夏日,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背,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全村每家每户背景情况。了解情况后,做到了“知根知底”,他开始帮助农民谋求经济发展之路。

他抓住“第一书记代言”这一浪潮,开展第一书记代言庭院经济特色农产品“大兴村杂粮”活动,委托双辽市创业联盟协会为大兴村秋实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膳满缘”商标,提高“大兴村杂粮”的品牌效应和内生动力,协调以企业+种植合作社+贫困户的农产品种植经营模式,当年“见效”,整体提高了大兴村杂粮收入达5.7万元。

吃苦耐劳的“老黄牛”

要想富,多修路。路通了,经济才会好起来。为修好大兴村这条路,张晓庆千方百计筹集资金,从四平市扶贫办协调资金 280余万元,修筑户户通水泥路5.2公里;从农业农村局高标准农田项目协调资金120余万元修筑水泥路1.96公里,协调资金110万元建设灌溉深水井59眼,协调200万元新修农田电路设施;从教育局协调资金120万元新盖村教学用房420平方米……发展大棚经济和庭院经济,拓宽村民增收渠道;推进养牛养羊工程增加收入;利用扶贫车间,让一大批无法外出的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植树造林,绿化美化,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他还持续推动光伏项目、扶贫车间加工防静电手套项目、养猪、养羊分红项目等,推荐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进入公益岗参与环境整治,累计给脱贫户分红25.32万元。落实雨露计划、教育政策,实施“两免一补”,有3名学生享受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生活费每学期1500元,合计享受补助生活费1.5万元,以及协调文体局为村文化广场安装3万余元健身器材等,系列惠民举措落实到行动上。

“他不仅仅是书记,更是我们的自家人!”“别看年轻,可不是一般‘战士’,想法多着呢!”每当聊起张晓庆,村民们无不自豪地说。

张晓庆用实际行动诠释和践行着第一书记的职责和使命,通过持续发力,在悄然改变着大兴村,将靠着一股子“牛”劲,一直辛勤耕耘在乡村振兴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