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账户藏“猫腻” 司法利剑破僵局 |
本报讯(记者 李雪 通讯员 魏熙光)5000元借款,历经11年漫长等待,在双辽市人民法院执行干警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成功执结。当申请执行人张某接过执行款时,难掩激动:“这笔借出去11年的钱,我早就不抱希望了,真没想到法院不到一个月就帮我追回欠款,太给力了!”这场长达十余年的借款纠纷,就此画上圆满句号。
时间拨回到2014年,王某因资金周转困难,向张某借款5000元,双方约定月息1.5分。然而还款期限届满后,张某多次催讨,王某却屡屡找借口推脱,始终未履行还款义务。无奈之下,2021年7月,张某向双辽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即便法院依法公告送达开庭传票,王某仍无视法律,拒不到庭应诉。最终,法院依法作出缺席判决,判令王某偿还张某借款本金5000元及利息2061元,合计7601元。
判决生效后,王某依旧我行我素,对还款义务置之不理。直到2025年6月,张某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双辽市人民法院执行局迅速行动,运用“线上+线下”立体化执行模式,全面查控王某财产。经查,王某长期在外务工,且存在转移财产嫌疑——其名下的农业直补款竟悄然转入儿子王某某账户。
面对王某这种恶意规避执行的行为,执行干警果断出手,依法冻结王某某名下银行卡。很快,王某某怒气冲冲来到法院质问。“为什么冻结我的卡?我父亲欠钱,你们找他去!”
法官干警回答:“王某在诉讼阶段无视法院传票,拒不配合;执行阶段又恶意转移财产,严重损害司法权威。若继续逃避,我们将依法采取强制措施,这不仅会影响他个人信用,更会波及整个家庭。”
一番入情入理的释法明理,让王某某恍然大悟,急忙解释:“父亲从没和我说过这笔欠款,既然如此,我愿意替他偿还。”最终,王某某主动转账履行还款义务,案件顺利执结。
相关干警表示,无论标的额大小,群众的胜诉权益必须得到保障。任何规避执行的行为,都逃不过法律的“火眼金睛”与雷霆手段。双辽市人民法院执行局将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对挑战司法权威、逃避执行的行为坚决“零容忍”,以实际行动守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建设诚信双辽、法治双辽注入强劲司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