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3日


别给非法添加披上创新外衣
杨佳艺

《四平日报》(2025年8月13日) 06版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吃”的需求也在升级,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有品质、吃出特色。为此,一些食品商家在添加剂上搞起了“创新”,试图通过改善口感或添加功能牟取更多利益。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前不久通报的典型案例中,一款啤酒被查出添加了功能类似“伟哥”的有害物质,导致消费者饮用后出现不适。

食品非法添加一直是人民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但仍有部分生产经营者对食品添加问题认识不到位、法律意识淡薄、食品安全责任缺失,在食品中使用非法添加物或滥用食品添加剂,给消费者带来健康安全风险甚至造成直接损害。

以此前北京警方破获的一起有毒减肥食品案为例,多名网红主播宣称销售的糖果具有减肥功效,然而,消费者网购食用后却出现了口干、呕吐、肠胃痉挛等不适症状。经调查,这些“减肥神药”中含有违禁成分“布噻嗪”,不法商家正是利用该利尿剂短期内大量脱水的特性,制造“快速减肥”的假象。

从添加类似“伟哥”物质的啤酒,到含有利尿剂的糖果,商家为了打造独特卖点进而提升产品销量,可谓绞尽脑汁。不可否认,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然而,通过非法添加生产出的食品,看似“优”“特”,实则“劣”“毒”,这种不惜拿消费者健康做赌注的“创新”,不但在商业模式上难以为继,更是直接触犯法律,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食品安全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解决好食品非法添加问题对于保障消费者健康权益、规范食品行业发展意义重大。为此,一方面,相关部门要持续加大监管力度,综合运用联合执法、信用惩戒、行刑衔接等手段,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大培训力度,着力提升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法治意识和道德水准,要让食品生产经营者明白:产品创新不能突破安全底线,非法添加必将受到法律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