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


东北水电学校4年时光回忆录: 30年后的深情回望
马全

《四平日报》(2025年8月1日) 07版

30年光阴荏苒,当我再次站在东北水电学校(现长春工程学院)的校门口,看着熟悉又有些陌生的校园,那些发生在1991-1995年间的点点滴滴,如同电影般在脑海中缓缓放映。那4年,是我从青涩少年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是在贫瘠中感受温暖、在奉献中收获成长的难忘岁月。

初入校园:青涩少年的省城求学路

1991年9月,我怀揣着沉甸甸的录取通知书,在二哥和老姐的护送下,第一次离开了家乡伊通,来到了长春这座繁华的省城,走进了东北水电学校的大门。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远离家乡,看着眼前陌生的一切,心中既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又有着难以言喻的孤独感。

报到之后,等待我们的是严苛的军训。那是一堂 “严肃的第一课”,它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组织纪律的重要性。白天高强度的训练已经让我疲惫不堪,可到了夜晚,对家中七旬父母的思念更是让我难以入眠。也就是在这时,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独立生活的艰辛,原来没有父母在身边,一切都要靠自己扛。

经济上的拮据更是让我的校园生活雪上加霜。我每天都认真记录自己的花销,一个月下来平均只有30元,还不到正常伙食费的三分之一。去食堂打饭时,我总是专挑最便宜的菜品。有时候怕被同学看见我这 “寒酸相”,就悄悄把米饭和咸菜端回寝室,狼吞虎咽地吃起来。长期的营养不良,我的嘴唇总是干裂着,在军训的时候,我甚至险些晕倒。那种身体上的虚弱和心理上的窘迫交织在一起,成了那段日子里难以磨灭的印记。

学生工作:在奉献中成长的4年

在学校的4年里,我积极参与校系学生工作,在奉献中不断成长。我担任班级团支书,组织了知识竞赛、元旦联欢、诗歌朗诵等丰富多彩的团日活动。为了鼓励大家积极参与,我还精心设计了带有班级简介和校长题词的信封作为奖励和纪念。记得知识竞赛时,为了准备题库,我泡在图书馆好几天,把相关的书籍翻了个遍,虽然累,但看到同学们在竞赛中积极抢答的样子,心里特别满足。

我们还成立了学雷锋小组,组长梁增龙,带领同学们到食堂、火车站打扫卫生,照顾残疾人项师傅。有一次,寒冬腊月里,我们去给项师傅买煤,北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我们几个人轮流推着煤,冻得 “咬牙切齿”,但大家都毫无怨言。看到项师傅家里有了煤,能暖暖和和地过冬,我们心里都热乎乎的。

后来,我又在系团委和学生会任职,担任团委委员、宣传部部长。那段时间,经常熬夜完成宣传工作,写标语、画海报,第二天一早还要起来查操。虽然忙碌,但我学到了很多组织协调和沟通的能力。我还作为全校唯一的学生代表,参加了共青团长春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临考前,我还受邀为全系团支书讲授团工作经验,这对我来说是极大的肯定和锻炼,也让我更加自信。

1993年6月,是我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时刻。我所在系党支部会议批准了我为中共预备党员,在食堂宣传栏上,我的名字被用毛笔写在一张红纸上。当我看到自己的名字时,激动得热泪盈眶,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动和自豪,这是我政治成熟的重要里程碑,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毕业分配:母校给予的最后温暖

临近毕业,惊喜接踵而至。离校前,系领导告诉我,我获得了全省仅两名的优秀大中专毕业生指标,而且是全系唯一的一个。当时我激动得都忘记了道谢,只是一个劲儿地傻笑,所有的努力和付出在这一刻都有了回报。

由于家庭贫困,我无法承担5000元的培养费。那几天,我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无奈之下,我鼓起勇气向校长说明了情况。让我没想到的是,校领导非常体谅我的难处,经过研究,批准将培养费减免至600元。当我听到这个消息时,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份恩情,我至今感念在心,母校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伸出了援手,让我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

30年回望:时光沉淀的精神财富

30年之后,回望在东北水电学校的这4年,我收获了太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四年,转变了我的思维方式,让我从一个只知道埋头读书的少年,变得更加有担当、有责任感;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让我见识了更广阔的世界;让我学会了学习方法,更让我深刻感悟到了人间真情,无论是师生情、亲情,还是陌生人的善意,都深深影响着我。

那些记忆的片段,老师的培养教育、同学间的真情友谊、食堂大娘多给的那勺菜、父亲病床前冰冷的点滴管、凌晨在宣传部工作时亮着的灯火……都成为了我一生中最美丽、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如同烙印一般,刻在我的心里,激励着我不断前行。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我会想起军训时的坚持;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我会想起那些善意的帮助,它们给了我无穷的力量。

东北水电学校的4年,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时光。那里有我奋斗的足迹,有我收获的温暖,更有我成长的印记。无论时光过去多久,这段记忆都将永远闪耀在我的生命里,成为我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