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


烽火淬炼初心在 八秩风华看新颜
王宇

《四平日报》(2025年8月1日) 07版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站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回望,作为一名在四平、梨树生活了70余载的老党员,我亲历了这片土地从烽火岁月到盛世繁华的蜕变。那些刻在记忆里的旧模样与眼前日新月异的新景象交织,让我对改革发展有了更深刻的体悟——时代的进步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藏在街巷的烟火里、田垄的丰收中、百姓的笑脸上。

街巷里的时代印记:从“闭塞角落”到“活力枢纽”

记忆中的四平,总带着“英雄城”的厚重与质朴。上世纪70年代,我在铁西区工作时,解放路还是条窄窄的水泥路,两侧多是低矮的平房,冬天烧煤的烟囱在清晨吐着灰烟,国营理发店的转椅吱呀作响。如今再走解放路,拓宽后的马路画着清晰的斑马线,曾经的平房区改造成了错落有致的居民小区,单元楼门口装着人脸识别门禁,老人刷脸就能开门。小区里的“党群服务站”成了新地标,白天有志愿者教老人用智能手机,晚上有年轻人聚在活动室讨论创业项目,墙上“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标语,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的要求在基层的生动体现。

更让我感慨的是交通的变迁。过去去梨树县乡下,得在客运站等长途汽车,遇上雪天常常停运。现在,城乡公交半小时一班,柏油路通到每个村屯。上个月我坐公交去梨树镇,沿途看到路边的太阳能路灯一路延伸,光伏板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司机师傅说:“这路不仅快,还环保,符合总书记说的‘绿色发展’呢!”

田垄间的振兴密码: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兴农”

梨树的土地,是刻在我骨子里的牵挂。退休前我在农业部门工作,深知黑土地的珍贵。上世纪90年代,农民种地还是“镐刨肩扛”,亩产玉米能到千斤就谢天谢地。如今再到田间地头,满眼都是“科技范儿”:免耕播种机在地里“走”一趟,既能播种又能施肥,秸秆还田像给土地盖了层“保温被”——这正是总书记关注的“梨树模式”,让黑土地越种越肥。

去年秋天,我去孟家岭镇的家庭农场参观,农场主小李给我看他的“智慧农业”终端:手机上能实时显示土壤墒情、病虫害情况,点击屏幕就能指挥无人机喷药。“过去凭经验,现在靠数据。”小李笑着说,“去年收入比10年前翻了3倍!”旁边的烘干塔正呼呼运转,粮食收割后直接烘干储存,再也不怕雨天发霉,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乡村的“精气神”也变了。过去村里的年轻人总想往外跑,现在不少人回来搞起了特色种植、乡村旅游。我在蔡家镇看到,闲置的老校舍改成了民宿,墙上画着抗战时期的故事,老板是个“90后”,他说:“咱梨树有黑土地,真抓实干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就一定能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岁月里的初心传承:从“记忆深处”到“当下践行”

80年前,这片土地曾饱受战火蹂躏,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了今天的安宁。如今,红色基因正以新的方式传承。在四平战役纪念馆,我看到一群小学生举着队旗参观,讲解员用VR技术还原了四战四平的场景,孩子们睁大眼睛,小手紧紧攥着胸前的红领巾。这让我想起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正是这样的教育,让年轻一代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作为一名老党员,我常把亲身经历讲给年轻人听:从“吃粗粮穿补丁”到“顿顿有肉穿新衣”,从“写信靠邮差”到“视频见亲人”,这些变化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带领人民干出来的。现在我虽然退休了,但每天都看“学习强国”,学总书记的讲话,只要身体允许,就去社区给孩子们讲红色故事——这是我们老同志能做的,也是应该做的。

看着四平、梨树的新变化,我打心底里高兴。这片土地的每一点进步,都印证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作为亲历者、受益者,我将始终怀揣对党的赤诚,继续见证、参与家乡的发展,让红色血脉在新时代的沃土上赓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