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脑出血怎么办 全媒体记者 王苗苗 |
脑出血是我们北方地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具有起病急、治疗时间长,而且后果往往比较严重的特点。近日,记者采访到市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外二科主任于天浩,为大家解答脑出血相关医学知识。
记者:导致脑出血的原因有哪些?
于天浩:高血压、脑血管自身的病变、动静脉畸形或动脉瘤、烟雾病(Moyamoya病)、比如长期服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血液病、肿瘤卒中、毒品或酗酒。
记者:脑出血的典型症状有哪些?
于天浩:剧烈头痛(“一生中最痛的头痛”);呕吐(喷射性,与颅内压增高有关);偏瘫或肢体无力(一侧手脚突然不能动);言语障碍(说话含糊或听不懂别人说话);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癫痫发作(部分患者会出现抽搐)。
记者:发现患者得了脑出血该怎么办?
于天浩:立即就医(黄金时间:发病后3-6小时),拨打急救电话(120或当地急救号码),尽量不要自行驾车送医,避免途中病情恶化或延误专业救治;禁止移动患者,保持患者安全,避免二次伤害;头部稍垫高(约30度),侧卧位;如果患者意识清醒,则要避免任何剧烈活动,包括起身、走路。
脑出血患者在转运时一定要以侧卧位为主,避免仰卧位,这一观点为脑出血患者的抢救提供了新的思路。
记者:侧卧位转运的优势有哪些?
于天浩:防止呼吸道梗阻,侧卧位时,呕吐物更容易从口腔流出,减少堵塞呼吸道的风险;降低呛咳概率,侧卧位减少了呕吐物进入气道的可能性,从而避免剧烈呛咳导致的血压急剧增高;稳定血压,减少呛咳和窒息风险,有助于维持血压稳定,防止出血量进一步增加。
记者:脑出血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于天浩:内科保守治疗,控制血压、预防血管痉挛、抗癫痫等;外科治疗,如血肿较大或危及生命,可能需要手术清除血肿或降低颅内压;康复治疗,物理治疗、语言训练等帮助恢复功能。
治疗原则为安静卧床、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防止继续出血、加强护理维持生命功能。防治并发症,以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残疾率,减少复发。
卧床休息,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和血压升高。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注意瞳孔变化和意识改变。
保持呼吸道通畅,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或吸入物,必要时及时行气管插管或切开术;有意识障碍、消化道出血者禁食24~48小时,必要时应排空胃内容物。
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维持中心静脉压在5~12mmHg水平。必要时给脂肪乳剂注射液(脂肪乳)、人血白蛋白、氨基酸或能量合剂等。
调整血糖,血糖过高或过低者,应及时纠正,维持血糖水平在6~9mmol/L之间。
明显头痛、过度烦躁不安者,可酌情适当给予镇静止痛剂;便秘者可选用缓泻剂。
降低颅内压,脑出血后脑水肿约在48小时达到高峰,维持3~5天后逐渐消退,可持续2~3周或更长。脑水肿可使颅内压增高,并致脑疝形成,是影响脑出血死亡率及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积极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是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的重要环节。
一般来说,病情危重致颅内压过高出现脑疝,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应及时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康复治疗,脑出血后,只要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进展,宜尽早进行康复治疗。早期分阶段综合康复治疗对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有益。
记者:脑出血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于天浩:严格控制高血压,定期监测血压。高血压患者应每天测量血压,确保控制在140/90mmHg以下(部分患者需更低目标)。坚持服药,切勿自行停药或减药,血压波动易诱发血管破裂。
限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5克(约一啤酒瓶盖),避免腌制食品、加工食品。
控制血脂:高血脂易导致动脉硬化,增加血管脆性。低密度脂蛋白(LDL-C)目标值:<2.6mmol/L(高危人群需更低)。必要时服用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
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需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在<7%。
改善生活方式:戒烟,吸烟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增加出血风险。限酒,男性每日酒精摄入≤25克(约1两白酒),女性减半。
健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富含Omega-3)。减少红肉、反式脂肪(如油炸食品)。
适度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剧烈运动(如举重)。保持健康体重:BMI控制在18.5-24,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避免诱发因素,防止便秘。用力排便可能瞬间升高血压,多吃膳食纤维,必要时用缓泻剂。避免暴怒、过度兴奋或长期焦虑。寒冷易致血管收缩、血压骤升,尤其老年人需注意。老年人防跌倒,必要时使用拐杖。
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患者需定期复查MRI/CTA,必要时手术或介入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