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护理安全根基 提升风险防控效能 市中心人民医院举办护理病例讨论专题会议 |
|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 魏静 通讯员 韩冰)为夯实护理安全根基、提升风险防控效能,6月25日,市中心人民医院护理部在门诊六楼会议室召开临床护理病例讨论专题会议。副院长巩越丽莅临指导,全院240余名护士长及骨干护士以“案例为镜、循证为刃”,共探护理质量精进路径。
四大病例研讨:从临床痛点到体系革新
内分泌科专场以“温暖的陷阱”破题,牛力护士长通过8年糖尿病患者“袜套样”神经病变案例,揭示痛温觉减退背后的神经传导机制。基于136例患者调研数据,构建“问看查阅”四维评估体系,创新“入院2小时结构化教育 +专科指标查检清单”管理模式,将糖尿病足烫伤预防从单点干预升级为全链条闭环管理。
儿科案例聚焦血友病患儿肱动脉穿刺血肿事件,张瑞芳护士长从APTT延长至185.7s的病理指标、A型血友病基因溯源、血管神经解剖毗邻关系三个维度,制定包含“出血风险分级——穿刺点优选——按压时间量化——血肿阶梯处理”的全流程规范,为新生儿有创操作建立风险防控模板。
急诊科议题以“针尖上的警示”切入,护士长龙云玲结合解剖学体表定位图谱与临床指南,将操作误差细化为“定位方法——进针深度——体位选择”三大改良维度,同步建立“人力培训——环境优化——考核闭环”管理体系,实现护理操作从“事后处置”到“事前预警”的思维跃迁。
肾内科研讨围绕胺碘酮致静脉炎难题,护士长于雪莲解析药物pH值酸性刺激、碘结晶黏附血管内膜的双重病理机制,创新“水胶体敷料干预+肢体制动”标准流程,联合硫酸镁湿敷、喜辽妥外涂等形成分级干预方案,构建药物治疗“风险识别——干预执行——质量监控”全周期管理链。
四大创新突破护理思维边界
此次护理病例讨论呈现出四大创新亮点。
共识与新知共振:以“四精三专”文化为引领,将指南规范转化为“问题剖析——实践改进——效果追踪”的创新闭环,在糖尿病足、静脉治疗等常规领域开辟专科精进新路径。
形式与思维同频:通过“倒叙式案例还原+情景化流程推演”,用《血管的隐形杀手》等吸睛标题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推动知识吸收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转化。
风险与警示共生:以典型不良事件为教材,通过全流程复盘深挖管理漏洞,将临床教训转化为“穿刺按压时间轴”“静脉炎分级图谱”等可视化教学工具。
参与与思辨共鸣:借助白板共创、实时投票等互动设计,在“穿刺部位选择”“按压时间设定”等关键环节形成数据化决策参考,激活团队协作的思辨活力。
会议尾声,巩越丽说:“每一例护理操作都是针尖上的责任,每一次风险防控都是足下的守护。”医院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建立“案例库——培训课——考核点”质量提升链,让安全理念渗透于每一次穿刺、每一轮巡视、每一项评估,以专科匠心筑牢患者安全防线,为医疗高质量发展注入护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