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雾里的一面城 |
四平不仅周边有众多的古城,四平市区内,也有一座千余年的古城——一面城。城址位于铁东区,东、西二城墙分别坐落在六马路和一马路上,南、北城墙分别坐落在南二纬路和北二纬路上。
据《梨树县志》记载:一面城原为方城,为四面,各约一里余,高有三尺,宽丈余。据当地居民回忆,民国初年,只剩与一马路平行的一段,宛如一道土堤,小孩可一跃而上,在上边玩耍。1931年曾修过一次,施工时将六马路旧城墙分别向南、北延伸,修至南四纬路和北四纬路,再分别折向一马路。新旧城墙平面图为一个“巨”字形。
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该城为高句丽时期的夫余城,渤海建国后成为渤海的夫余府,辽改为通州。自1984年以来,四平市将一马路改造工程及二、三、四、五、六马路修建工程列为重点工程,破土面几乎囊括了一面城的范围,但没发现任何高句丽、渤海、辽、金时代的文化遗物和遗迹,因此,关于一面城古城真实面貌,变得扑朔迷离,使之深深地掩盖在历史的云雾之中。
关于一面城的建筑情况,正如诗中所感叹的一样,“只言片语话此城,世代相传守其名。夫余渤海今安在?千年土墙显芳容。”所以,夫余城的原貌,我们只能凭借一些书中的点滴记载与考古发现,来还原其本来面目了。《后汉书·东夷传·夫余传》曰:
“以栅为城,有宫室、仓库、牢狱。”
栅为栅栏之意,有木栅、铁栅等。汉朝时常有以木为城栅者,如《后汉书·段颖传》写道:“乃遣千人于西县结木为栅,广二十步,长四十里,遮之。”由此可以判断,四平的夫余城的城墙下部应该是略高于地面的土堤,上部应该是由圆木、半圆木结构而成的栅栏,好似今天某些偏远山区农村的“木障子”。只不过称之为城,用于结栅栏的材料可能更粗大些,围护的面积会更大一些。在四平市内的夫余古城很有可能是在发现时,此城的一面城墙是由土垒积夯凿而成的,其它三面则由木栅围成,而称之为一面城。
上古时候,宫与室是同义词,都是房屋的意思,没有贵贱之分。区别是,宫是指整座房屋,室则指整个房屋中的一个单位。夫余的宫室建筑水平不会太高,墙壁可能是“干打垒”的,可能是木骨架外抹草泥的,也可能是用石头砌筑的,还可能用圆木或半圆木卡成的(现在东北俗称木刻楞)。宫室的上部结构必定是以木头为骨架,上面再铺上细木,放上茅草或铺上树皮,发展高级一些时,才会有瓦做的屋顶。
夫余城一般人住的房屋会是怎样的呢?根据考古发掘的夫余人的300余座地下旧房来看,多为半地穴式或石筑的房屋。在吉林市有个泡子沿遗址,1982年在此发掘了夫余时期的4座居住址。这些居住址为半地穴式,深入地下1米左右,水平面上为圆长方形和椭圆形两种,长宽达到5米以上。居住面上有支撑上部结构的支柱所留的柱洞,有椭圆形的灶坑,屋内有壶、罐、豆、纺轮等陶器。这些房屋依山面建,靠山一面以垂直削成的山崖作墙,靠下坡一面或两侧以块石垒砌成矮墙。千年以前,绝大多数夫余人就是在这样的房屋里度过一个个春夏秋冬,寒来暑往。
夫余是东北古代的一个民族,这个民族的分布区域中心在吉林,但是四平也是它的分布区。考古发现,夫余本非一部,有“在长城之北,去玄菟千里”的北夫余;有“为百济所侵,西徙近燕”的夫余。其中“西徙近燕”的夫余,在346年,以今四平市一面城古城为中心,用木栅栏围成一个方形城池,号夫余城。
494年(南北朝太和十七年),兴起于黑龙江中游的勿吉族,灭掉了夫余国。只有末代夫余王及其部分大臣投奔了高句丽。从此,夫余国退出了历史舞台,历时147年。夫余降于高句丽后,夫余王城为高句丽所据有,称夫余城,驻有重兵,为高句丽西北境军事重镇。
在夫余国存在的过程中,与其关系最难扯清的就是高句丽国。夫余国建国于西汉初年,高句丽建于其后的公元前37年;夫余国于494年亡国,高句丽于668年亡国。共存期间,夫余与高句丽的扑朔迷离、复杂多变的关系持续了530年之久,这其中,有王族亲情的困扰,有双方互献贡物的礼尚往来,也有攻城掠地的血腥战争。
早期,夫余王子朱蒙率领一批人南下到浑江、鸭绿江流域,与当地的居民高句丽人结合,建立了一个新的部族国家,开始称卒本夫余。这个名称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建国之地在卒本川,表示的是地域;其二是建国之人来自夫余,表示族属,很可能朱蒙最初把自己建立的国家看成是夫余国的一个支脉。高句丽王族是夫余血统,而高句丽王后、臣民则大都为高句丽血统。朱蒙之后的二十七个王,以及支庶子孙等,都是夫余与高句丽及其它民族的混血后代。这种血缘关系,使两个民族、两个国家亲情难以割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