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科技力量 赋能创新发展 ——市科协组织开展“智汇科普+大手拉小手”活动记事 |
|
全媒体记者 孙莹
为深入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强化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充分发挥高校科研资源优势与社会服务功能,推动科普资源下沉,近日,市科协联合吉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市中央东路小学开展了以“智汇科普+大手拉小手”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打造多方协同、可持续的科普教育新模式,让高校的科研优势转化为基础教育的发展动能,让科学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种子研习社:探索生命奥秘 点燃科学梦想
市科协创新采用“高校+小学+科协”联动模式,组织大学生志愿者走进小学课堂,开展贯穿学期的主题科学实践课。本次活动由吉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团队深入市中央东路小学,围绕“种子的奥秘与植物生长过程”,引导小学生们动手解剖种子,观察种皮、胚和胚乳的结构与功能,并通过亲手种植、持续记录,亲身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到开花结果的全过程。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孩子们在惊叹微观世界生命设计的同时,直观理解了植物生长规律,有效激发了科学探索兴趣,并建立起系统的生命认知。
此次活动不仅为小学丰富了校本课程和课后服务资源,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宝贵的教学实践平台,锻炼其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市科协借此构建了高效的科普资源共享机制,显著提升了区域科普影响力,成功打造了一个集科学启蒙、青少年成长、资源共享于一体的可持续、可复制的示范性科普教育新范式,播撒下热爱科学的种子。
翰墨探索营:传承传统文化 感受汉字魅力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青少年文化自信,市科协科普部推出“智汇科普+趣味书法”系列活动,活动突破传统书法教学模式,将汉字艺术与生活智慧深度融合,通过互动体验和历史探源,激发青少年守护文化根脉的热情。
活动由市科协科普部工作人员王慧以“寻找身边的书法密码”为主题,引导学生们观察校门牌匾、超市春联及街头招牌中的书法艺术,理解书法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活态文化。随后铺展笔墨纸砚的传奇,生动讲述了汉字从甲骨刻痕到行云流水的“变身之旅”,赏析了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名家的风格特点,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汉字承载的历史底蕴与艺术价值。课程在“汉字是民族最闪亮的文化宝石,一笔一画皆藏历史密码”的深情寄语中升华,鼓励学生延续这份热爱,在日常书写中体悟汉字温度,争当文化传承者。
科普大篷车:赋能学生成长 点亮科普之光
市科技馆将满载科学奥秘的“科普大篷车”开进校园,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科学探索盛宴。20余件涵盖光学、力学、电磁学、数学等领域的互动展品,巧妙地将抽象的科学原理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奇妙体验。
在VR虚拟现实体验区,同学们戴上特制眼镜,身临其境学习地震避险知识;电磁展区内,回形针在磁场作用下随音乐“翩翩起舞”,揭示电磁奥秘;力学体验区的“合作运球”挑战,则让同学们在实践中领悟力学原理与团队协作的力量。现场惊叹与欢笑交织,每个展位都簇拥着求知若渴的学生。
互动问答环节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科技馆的老师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声音传播、光的折射等科学原理,并耐心地解答了孩子们充满想象力的问题,“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和“未来机器人会取代人类吗?”整场活动寓教于乐,成功地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种子,有效激发了青少年群体对科学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本次“智汇科普+大手拉小手”活动整合高校、科协资源,以固定化、多元化的活动体系,双向赋能青少年成长与科学素质教育,成功打造了集科学实践、精神引领、科普互动与文化熏陶于一体的可持续、可复制的示范性科普教育新模式,助力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