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中的生活之美 孙志昌 |
独处时,我喜欢坐在朝南的窗户旁边,看着阳光慢慢爬过窗框。一开始,光线柔和得像一杯稀释过的牛奶,慢慢地变得浓烈,稠密,好像有了重量,连窗台上绿萝的叶子都跟着轻轻摇晃。
这绿萝还是我前年从同事那里拿来的呢,当时只有一片叶子和一小段茎。我就随手插进一个玻璃瓶里,加满水就不管了。没想到,它却毫不介意,自己慢慢长出了新芽,现在都垂下来三尺长的藤蔓了。有时候,风吹进窗户,那些心形的叶子就会轻轻摇摆,好像在数着什么,又好像在释放什么。
独处时,时间过得特别慢。早上煮粥,看着米粒在沸水里翻滚,慢慢地展开得像花一样。这个过程很慢,要用小火慢慢熬,时不时要搅拌一下,免得粘锅。我站在灶台前,看着锅里的白浪,突然想起小时候祖母煮粥的情景。她总是弯着背,右手拿着勺子,左手撑着腰,嘴里哼着不成调的小曲。现在想起来,那曲调里应该充满了寂寞,也透着对生活的热爱。
下午最适合读书。拿一本发黄的旧书,不一定非是经典,只要自己喜欢就行。我经常看张爱玲的散文集,那些文字就像从时光深处浮起来的气泡,啪的一声在心里破裂,溅出一丝丝凉意。读到“在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时,窗外正好有一片梧桐叶飘落,轻轻碰到了玻璃,发出细微的声音,正好呼应了那句“于千万人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
阳台上有几盆多肉植物。虽然叫“养”,其实只是偶尔浇浇水。它们却长得挺精神的,肥厚的叶子里面好像充满了阳光,轻轻一碰就会微微颤抖,就像害羞的少女。其中一株石莲花特别可爱,层层叠叠的叶子排成完美的几何形状,边缘还带着淡淡的红晕。我经常盯着它看,看阳光在叶子上移动,从亮到暗,最后只剩下轮廓。
独处时,连声音都变得特别清晰。楼上的钢琴声,远处工地的敲击声,甚至冰箱启动的嗡嗡声,都听得特别清楚。要说最棒的肯定是雨声。初夏的雨来得急,大大的雨点砸在遮阳棚上,噼里啪啦地响。我靠在沙发上听这自然的乐章,突然嘴角上扬——原来独处也能这么开心。
厨房的抽屉里有各种各样的茶杯。有白瓷的、青花的、玻璃的,甚至还有一个粗陶的,杯壁上布满了细小的裂纹。独处时,我会根据心情挑选。阴天用青花瓷杯,晴天用玻璃杯,雨天就喜欢用粗陶杯。热水倒进去,茶香和泥土的味道一齐飘出来,感觉比名贵的紫砂壶还要亲切。
黄昏的时候最动人。夕阳把整个房间染成蜜色,连空气都好像变得黏稠了。我站在光影里,看着自己的影子被拉长,延伸到墙上,和窗格的影子交错。这时候的孤独带着温度,不冷不热,就像一杯放了很久的温水。
晚上有时候会失眠。我就赤脚走到窗前。对面的楼里只剩下零星的灯光,像是掉下来的星星。深邃的夜空湛蓝湛蓝的,月亮高高挂着,清冷又圆满。突然想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禁微笑——原来古人也怕寂寞。
独处待久了,竟然能品出一些味道。就像自己酿的梅子酒,开始尝起来酸涩,回味却是甜的。生活中的小细节,在一个人的时候被放大,显现出它本来的样子。一片茶叶的舒展,一朵花的开合,甚至尘埃在光束中的舞动,都有了意义。
也许世界上根本没有绝对的孤独。阳光、绿植、书籍、茶杯,甚至一缕风、一片云,都是默默陪伴的伙伴。它们无声无息,却比很多人更懂得陪伴。
独处时,也能过得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