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四平高质量发展贡献文旅力量 ——访市文广旅局党组书记吕慧波 |
全媒体记者 刘莉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谋篇布局之年,我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再学习、再对标、再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全面振兴和视察吉林视察四平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省、市宣传思想文化、体育工作部署,高质量完成9个方面33项任务,为打好打赢四平经济攻坚战、荣誉保卫战注入强劲动力。”市文广旅局党组书记吕慧波在接受采访时说。
推动文化文艺繁荣发展。完善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和组织工作机制,培养文艺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艺人才,重点抓好8部以上大型文艺作品、20个小型作品,全方位阐释地域文化内涵。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加大铁路文物保护利用力度。开展西安里抢险加固修缮工程项目,推进四洮铁路附属建筑群—老北站、邮政支局以及中东铁路附属建筑群四平站司机公寓设计方案报审。完成近代铁路博物馆室外实景复原,筹建四平近代铁路历史博物馆,设计四平市近代铁路工业遗产片区规划。落实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机制。组织各县(市)区完成“四普”工作,全面盘点文物普查数据,确保准确性和完整性,保质保量完成“外业”和“内业”工作。做好新发现、损毁、消失文物的摸底梳理工作,加强全市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古树名木、非遗民俗等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推进全市文博场馆建设发展。完善提升市博物馆新馆陈列布展、伊通博物馆全面改陈升级、双辽郑家屯博物馆大帅府场景展陈;推进四平战役纪念馆数智赋能建设,持续开展宣传教育工作,谋划原创临时展览探索推向全国;推进四平战役纪念馆、梨树县博物馆、双辽郑家屯博物馆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和预防性保护项目。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编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五五”规划,推进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保护;组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指导各县(市)区开展县级非遗项目评定工作;培育壮大非遗项目主体,探索将其融入文体赛事和活动之中,形成四平品牌。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谋划从培育特色阅读品牌活动、强化主题阅读引领、加强阅读空间建设、扩大品牌影响力等方面着手,开展独具四平特色的全民阅读系列活动,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阅读服务体系,提升“书香四平”品牌的引领力和影响力。落实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持续开展品牌群众文化活动,稳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全面提升惠民活动水平。加快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群众艺术馆等完善升级,逐步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丰盈百姓“文化粮仓”。积极与驻地企事业单位、部队、高校以及社区对接,瞄准城市书房类、文化驿站类和空间体验类新空间建设,力争再有2-3家入围省级“十佳”新空间建设优秀单位。指导县(市)区抓好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进新时代乡村阅读。
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强化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制度设计,构建旅游产业联席会议制度,促进农工林交商体文旅以及“中医药+文旅”等业态融合发展。整合餐饮名店、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区等资源,建立四平市旅游产业联盟,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实地调研各县(市)区重点景区景点和旅游经营单位,完善信息数据库,谋划旅游产业发展可行策略,推进旅游工作取得实效。加快推进全市5个文旅项目建设,包括伊通悦如火山温泉文化旅游博览园项目、松斓初景康养项目、黄岭子水上乐园3个续建项目;环丛泉湖旅游度假区、仁兴里沉浸式文旅街区2个升级改造项目。招引叶赫转山湖、红色文旅等项目落地。升级整合乡村旅游资源,探索建设东北民俗旅游度假村,推出“四季东北民俗”业态,即“春种”体验游、“避暑”休闲游、“秋收”采摘游、“戏雪”冬日游精品旅游产品、活动和线路,丰富农家菜园、民宿、购物超市等业态,健全旅游链服务。围绕红色文化、满族文化、黑土地文化、老工业基地等旅游资源,开发旅拍服务,为有资质的摄影机构提供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强四平-金华旅游对口合作,制定金华游客来平旅游相关优惠政策,鼓励更多金华游客感受四平风情。持续开展“吉南辽北蒙东”六市、“蒙冀辽吉”九城的文旅交流,推广优质旅游产品,吸引外地游客来平。
全面加快体育强市建设。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和提升行动,研究制定《四平市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管理办法》,强化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管理;计划配置“国球两进”乒乓球台15个,智能室外健身器材11套,多功能运动场2个,群众滑冰场5个,新建小型健身中心1个;谋划“稻”亦有道稻田公园(丛泉湖)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并争取纳入“十五五”规划重大项目库。统筹推进全市符合条件的训练单位所属场馆对外开放并纳入国家体育场馆低免开放补贴序列,进一步提升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服务质量,力争提升各参评馆在年末考评进入优秀等级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