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辽市多措并举传承红色基因 |
双辽市坚持立足实际、守正创新,厚植本土特色,挖掘红色资源,持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深化党史研究修好“红色家谱”
充分挖掘本土红色资源,围绕“一校一园二馆、三大广场、两大遗(旧)址、五大纪念碑”等,规划两条红色教育线路,即:以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为主线的红色线路和以城郊区域为主线的红色精品融合线路,打造红色教育点9个,配套研发红色课程3节,结合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同步跟进讲解员选配工作,选优配齐红色教育讲解员,通过讲述英雄人物事迹,开展党性教育活动,让广大党员干部在红色基地中学习党的光辉历史,凝聚发展奋斗力量。为保证党史材料的真实性以及丰富性,牢牢抓住“查、访、征”三条线,通过到电视台、报社、档案局等单位,查阅收集整理现有的资料,充实党史内容。以实地走访的方式深入群众,向抗战老兵、老党员等离退休人员和一些热爱党史工作的爱好者了解有关情况,发动社会力量,广泛征集相关线索和信息。通过收集整理,发掘出1945年至1978年底,有重大影响的15个双辽党史人物材料及80余张珍贵图片。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双辽年志为参考,在全面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完成了本地党史基本著作《中国共产党吉林双辽历史》第二卷(1949-1978)的编撰工作,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并将《中国共产党吉林双辽历史》第二卷(1949-1978)作为全市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素材,对全市84家市直部门(单位)及市管领导干部发放图书700余册,引发全市党员干部对党史的回顾与思考,进一步增强全市党员干部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使之成为双辽建设的见证者、经历者、参与者和贡献者。
加大宣教力度传播“红色声音”
利用双辽党建、“掌上双辽”APP、“双辽发布”等平台发布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内容,推出《讲述百年党史·传承红色基因》《家风故事》等一系列党史题材文化专栏。拍摄播出党史教育短片《光荣在党50年》《辽水河畔党旗红》《红色故事汇》《不变的军魂-老兵讲故事》,拍摄地方党史专题片《双辽记忆》《红色双辽》,其中专题片《红色双辽-西辽河铁路大桥》播放量突破3.9万。以歌舞戏曲为载体,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在各乡镇村屯演出400余场,观众达10万余人次。举办庆“七一”文艺演出,组织演出28场,观众达2万余人次,使党史学习教育更接地气。以文学艺术为载体,举办图片展、“喜迎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时代”主题作品征集活动,共征集字画作品120余幅,诗词100余首。秉承开门办史、借势借力的原则,动员、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党史研究工作,充分运用抗美援朝老兵、“最美退役军人”等红色资源,组建“老兵宣讲团”,开展“红色户外党课”“家书永传承”等实践活动。
坚持以学促行守护“红色根脉”
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将党史常态化长效化学习纳入全市干部理论学习安排意见,发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龙头作用,制定双辽市落实《吉林省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的实施方案》,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将红色教育培训内容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重点内容,列入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年度工作计划和党校年度教学计划,实现主体班次域内红色教育培训全覆盖。全市各级党组织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在双辽市钢铁护桥卫士广场、英雄广场、“四史”教育馆、双辽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开展主题党日活动800余次,参与人数3万余人次。全市各部门单位坚持学史力行,将开展“作风建设年”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实践,在汲取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成功应对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中,对标对表转作风,务实为民解难题,全市各级党组织落实2625个项目。
(双辽市委组织部 李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