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 房国臣 |
小寒大寒又一年。最难忘的还是小时候过年,回忆起来虽然久远,但年的味道萦绕在我的心里。那时,大人们常对我们讲:“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到年。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一想到过年,高兴得睡不着觉,整天掐着手指算日子,眼巴巴地盼着年的到来。在那个年代,平常的日子捉襟见肘,只有过年我们小孩才能穿上新衣服,吃点好的解解馋。
我的老家是东辽河下游王河船口北岸八大家,一个院子住八户人家。北方的乡土习俗,腊八这天要喝腊八粥。母亲早早地起床开始做腊八粥,她把大枣、红豆、莲子等食材放入锅内,用小火慢煮。那香气从厨房飘出,整个屋里散发清香,让人垂涎欲滴。“五谷枣莲锅中煮,一缕清香爱意悠。”喝了腊八粥,开始忙年了。家家淘黄米蒸豆包,撒年糕……谁家先蒸出头一锅黏豆包,全院都要尝尝鲜,满满的乡情和亲情。那个年月,并不是所有人家都杀年猪,一旦有的人家杀年猪,都要请上几桌招待屯邻和亲友,大家凑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喝着小酒,吃着杀猪菜,相互传递人间烟火气。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小年一过,人们开始忙年了,每天都有挎筐络绎不绝的人群去供销社购年货。那时年货凭票供应,给啥买啥。大人孩子三天两头跑供销社,眼睛盯着年货,尽量办全一点。除夕前几天,家家开始打扫卫生,特别是家庭主妇,一天忙得脚不沾地。擦箱子抹柜子,锅碗瓢盆全都清洗一遍,犄角旮旯没有死角。男丁们在院子劈柴、清雪刨冰,房前屋后,院里院外的垃圾全都清得一干二净,焕然一新。过年贴春联也是不可少的事。那时跟现在不同,每家都要买大红纸请人手写对子。我家大院西下屋住着一位教书的王先生,他的毛笔书法很好。过年到他家找王先生写春联的人排着队,院里人来人往,紫气升腾。我家过年糊墙时,哥哥在县城读初中,平时省吃俭用,攒够报纸钱,放寒假时就把报纸买回来。我对年画非常稀罕,不贴年画心里就好像缺点啥。记得有一年母亲给我三角钱让我买一双袜子,我和小伙伴们去供销社用买袜子的钱买了两张年画。妈妈知道后并没责怪我。事后,妈妈去供销社亲自给我买了一双新袜子。
除夕这天,家家张灯结彩,户户窗户都贴上福字和窗花,门楣上五彩挂钱和门两边的对联遥相呼应,满院通红,非常喜庆。院里的孩子们在屋里院外蹦啊跳啊,年的气氛显得淋漓尽致。每户人家锅里烀着猪肉蒸着白面馒头,整个大院香味四溢。我家虽然没有山珍海味,但少不了北方过年的两道菜:一是小鸡炖蘑菇;二是猪肉炖粉条。
白天很快过去了,晚上大家一起包饺子。年三十的饺子都是肉馅的,饺子馅里还要放一枚硬币。吃年夜饭时看谁有福谁能吃到,一年有好运相伴。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香喷喷的饺子,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品尝年的滋味。
吃完饺子,年三十晚还要守岁的。守岁,守的是旧岁最后一刻,也是对新岁的期盼未来美好。“一年美好今宵过,两鬓风霜明日新。”我们兄妹给老人拜过年后,接过父亲给我们每人五角压岁钱,母亲又把冻秋梨分给我们每人三个。我啃着冻秋梨,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难忘的年夜总是过得很快,初一早上,我被一阵清脆的鞭炮声吵醒,整个小村又沸腾起来,拜年的秧歌一波接一波,大街小巷欢乐满满,人人喜气洋洋,见面都说一声:“过年好。”仿佛看到了明天的幸福。小时候的年虽然已过一个花甲子,年的味道永远刻在我心中。“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