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龙湖冬捕 王雪岩 |
好几年没去二龙湖了,心向往之,恰逢影友去,欣欣然哉,跟着蹭拍。去往二龙湖的路,每一处都是风景,田野里的秸秆队伍,尽显奇兵之魂,路面的浮雪随风起舞,仿佛到了林海雪原,荒草挂满雾凇,也成了最好的点缀。感叹大自然的妙手,也确信缘分的神奇,每一天和什么样的人事物相遇,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内驱力是热爱。
二龙湖大坝巍然耸立,流淌状的冰柱让人联想到南极、雪山、石钟乳,这座把门将军,庄严肃穆,凛风傲雪。和大坝比邻的是红墙白窗的二龙山发电站,在苍松树挂的掩映下,像一位含羞的少女,婷婷袅袅,在对镜巧梳妆。蓦然想起那句歌词:“爱江山,更爱美人。”试问,谁的设计如此大胆,对立又统一。
沿着大坝和发电站之间的必由之路,车子起起伏伏,颠颠簸簸,终到湖面。偌大的湖面像座天然大舞台,跳下车子就想劲舞一番,怎奈寒冷限制了想象,零下28摄氏度,还是安全第一,小心滑倒。
作业区已经拉上警戒线,我们穿上救生衣,火速进入拍摄状态,小飞机升起来,相机端起来,手机举起来。打鱼队的师父们穿着醒目的大红靴,既防水又保暖,成了冰上的一道景观。
在冰面上穿行,有种上玻璃栈道的感觉,脚下是“水晶宫”,鱼在冰层下慢游,冰层给它们盖上玻璃罩,貌似大天窗,防风御寒,妥妥的天然透明太阳能取暖神器。
10点半,师傅们开始吃包子喝豆浆,这个时间点,是早饭还是午饭。李师傅告诉我,半夜两点就来下网,胃一直空着,再不吃,就不抗冻了。哇,竟然这么辛苦,那您一个月能挣多少钱,我打听收入。平均8000元,守家在地的,就是冷,也习惯了。哦,还真不少。眼见李师傅拿起一段细铁丝向绞盘机走去,打鱼队的师傅们个个都是全才,会种地,能开车,擅长修理机器,谙熟打鱼之道,冬捕季节,他们凌晨2点就得来到二龙湖的中心位置,找好方向,每隔20米就用冰穿子打个冰洞,用水耗子走线,把围网的钢绳从每个冰洞下穿过,再把一张两千多米的大网穿到冰下,最后用绞盘把大网拉上来,就是传说中的围网捕鱼。
一绳大约半小时,五绳后,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首次冬捕,第一条上网的是一条野生大鲤鱼,金灿灿,黄澄澄,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漂亮的尾巴摆动不停。说时迟那时快,拍照的,录视频的,干直播的,影像设备纷至沓来,出鱼口被围得水泄不通,公安、交警、巡警、治安员、指挥员联手保驾护航,群众不得进入警戒线,没穿救生衣的一律不准靠前。
买鱼的比捕鱼的都着急,屯着集装箱,开着三轮车,拿着编织袋,拎着菜篮子,眼睛不够看了,见着大鱼都想要,不差钱。二龙湖横跨两省三市五县,地理位置优越,水质优良,鱼肉细嫩鲜美,没有土腥味,是百姓餐桌的首选。
午后3点半,师傅们在打扫湖面,我们要返程了。湖面铺着浮雪,往复的车印如同机场的跑道,阳光从云层斜射下来,映到湖面上,鎏金缎子般诱人。我想用湖面做件嫁衣,嫁给二龙湖,终生持守,永不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