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0日


黏豆包里的年味儿
■许密(长春)

《四平日报》(2023年1月20日) 07版

一进腊月,人们便进入了忙年状态,淘米,磨面,做豆腐,杀年猪,忙得不亦乐乎。特别是蒸豆包,那红红火火热气腾腾的场景,始终让人难忘。

蒸豆包,不仅仅只是为整个正月储备“干粮”,让人们在正月里能有更充足的时间休息和娱乐,更重要的是因为豆包有着蒸蒸日上、年年发财的寓意。另外豆包的形状是圆圆的,过年的时候吃既象征着一家老小的团团圆圆,也象征着和和美美的日子,借此表达一家人幸福美好的心愿。俗话说“豆包一蒸,这年味儿就来了”,所以豆包也被称为“年”豆包,意味着年年好运来,生活更美好。由此,蒸豆包便成为忙年这一环节中极有规模的大事儿。

在乡下,过年之前的淘米磨面自不必说,蒸豆包的过程才是重中之重。这之前,只要谁家淘米了,都会跟乡邻说一声,大家都心照不宣,似乎也早已约定俗成。当时,每一家都尽可能地多淘米,从数量与规模也能够显示哪一家日子过得是否好,可这却给包豆包出了难题。每家炕头上都发好多面,有的两盆三盆,还有的人家甚至用小缸发面,可想而知要把那么多的面包成豆包,一两个人怎么能够完成得了?乡民就左邻右舍一呼百应,相互支援,这件事也就轻轻松松地完成了。

我记得,奶奶家蒸豆包的那一天,有四五个姑姑婶子大娘们一大早便戴着围裙来到奶奶家。她们早已做好分工,围着奶奶家那张长方形炕桌坐好后,便挽起衣袖,揉面的揉面,包的包。只见一双双灵巧的手揪起一块黄米面,团成团,再将面团在手间转成小窝窝,舀一勺豆馅放进窝窝里,再麻利地两手一合,使劲攥几下,一个豆包就完成了。

这边有人包着,那边有人负责把包好了的豆包拿到厨房去,在大锅的蒸屉上一个紧挨着一个地排列起来。据说只有这样弄,豆包蒸熟后才会立体、饱满且紧实不塌陷。

这时候,奶奶把火烧得旺旺的,一会工夫,蒸汽便从锅盖的缝隙钻出来,厨房里便开始蒸气缭绕。待时间一到锅盖打开,浓浓的热气翻滚而出,一股诱人的香味也随着掀起的热浪瞬间笼罩了整个厨房,那是家的味道,更是年的味道。

蒸熟了的豆包,金黄黄,油汪汪,圆圆的,亮亮的,且香气袭人。我特喜欢咬热气褪去之后黏豆包的那个圆圆的顶,不仅黏黏糯糯,甜津津的,还很筋道,好吃极了。

每年从元旦开始,北方便进入隆冬,而春节之前,天气的严寒基本达到了极点。拿到外面去的豆包一会儿就冻得硬邦邦的了,这时候哥哥就用小锤子把它们敲下来,两个一组,三个一排地装进干净的大缸里,至于什么时候吃,是直接放进锅里蒸着吃,还是油煎着吃,都可以。

其实,豆包有很多种吃法。可蘸白糖吃,吃其香甜软糯;也可油煎着吃,品其香酥脆甜;而哥哥最喜欢啃那种冻得硬邦邦的,在豆包上留下一行行牙印儿,感觉好吃又好玩儿,那是只有童年才会有的滋味。

豆包,或许是承载了太多的“年味儿”,已慢慢透过味蕾,进入心底,并深深烙印在记忆深处。每说到年就想到豆包,当唇齿间被那软软甜甜的独特感觉所包围时,品味到的不仅是豆包的香味,还有那淡淡的、悠长的时光的味道——因为这小小的豆包里,融进了不染尘俗的童真,也包裹着曾经对未来的憧憬。

这之后,要杀年猪,借机请左邻右舍聚餐一顿。还要做豆腐,大豆腐、干豆腐……奶奶家那只矮胖的缸,每年都要装满。这些事情都是很麻烦很累人的,但人们却乐此不疲。

年年过春节,年年包豆包,年年杀猪,年年做豆腐,在当时当地,这是最隆重的忙年活动,也是最有年味和仪式感的事情。

浓浓的节日气氛,多姿多彩的庆祝活动,彰显着祖国的繁荣昌盛。人们脸上洋溢的是幸福,是快乐,还有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与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