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5日


这家蜗牛
■王雪岩(四平)

《四平日报》(2022年11月25日) 07版

上梯子擦窗框,看见个圆乎乎的黑东西,用手去抠,没动,仔细看了下,惊得我险些从梯子上掉下来,竟是我一直苦苦寻找的蜗牛妈,跑了200多天了。它是在下完崽后的第43天逃跑的,在和它的一番较量中,我输得彻底,以至于常对着地砖左顾右盼,喃喃自语:跑哪儿去了呢,按说应该跑不出这个屋啊。

它是我在8月的一天傍晚雨后散步时捡的,那天我走得小心翼翼,生怕弄湿鞋,它就停在我的右脚边,我要步子再迈大一些,肯定踩着它了。路边有好几只蜗牛,都壳肉模糊,有的壳碎了,肉体还在挣扎。那一刻,我好心疼,这也是条命,应该被善待。于是,把仅有的一点农夫山泉喝掉,捡起它,装进瓶子里。

它很快爬到瓶口,估计里面缺氧,我把它放到左手心,它几下就爬到食指上,夕阳打过来,给它镀了一层金。它把我的食指当成平衡木,做着各种动作,360度转身、回首、低眉、高扬,两对触角时大时小,我在看它的同时,它也在观察我。

我走得很慢,腾出右手录视频。身后的人走过来,都饶有兴致地看,走过去的伸着脖子回头,它成了风景。那条路在博达学院门前,三三两两的学生看着我笑,大概是笑我这个老阿姨,童心犹在。

到家我把瓶子剪短,只留三分之一,找块纱布盖上,用线系好,还在瓶里放了黄瓜片,洒了水。做完这些,我有一种成就感,咱也有宠物了,又录段视频,发办公室的微信群,好多人给我点赞,也有人不屑一顾,比如小郭,她说雨后蜗牛多,她的那只就是在雨后捡的,养了四年,盖子厚厚的,名叫“不缺钙”。

8月是多雨的季节,三天后小郭送我一只,比我的这只大,我把它放到瓶里,它们好像认识,缠绕,连在一起。这回能下崽了,小郭抑制不住兴奋,指着瓶子说。蜗牛雌雄同体,看壳上的螺纹,分左旋或右旋,两个同旋向的交配。小郭教生物,总是见缝插针地科普我,她让我放点儿白菜进去,巨峰葡萄瓤更好,我从果盘里薅了两粒巨峰葡萄,去掉皮投进去,两只蜗牛立马爬过来,抱着就开吃。小郭说,别看它们嘴小,和针尖差不多,却有着两万六千多颗牙,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

一个月后的一天早上,后换的金属网盖被拱出一条缝,两只蜗牛“越狱”了。小的不见踪影,大的在附近的芦荟盆里玩耍,我寻思让它玩会儿,再去看时,海棠花盆的土里有个小包。我轻轻用棉签拨开,大的在里面,我把它拿出来放回瓶里,转眼它又爬到盖顶。“大热的天,里边有吃有喝的,干嘛出来。”我呵斥它。再一细看,它的身体上有许多小白圆球,天哪,这是下崽了,我赶紧把它拿出来,找到之前它埋自己的地方,挖坑放进去,谁知刚埋好它就爬出来,不在海棠盆里待着,非爬到另一个花盆里。我不敢动它,毕竟它是个“分娩的孕妇”,我很心疼,在埋它的土旁放了白菜叶和葡萄瓤,它矜持地吃着。

而后,我给了它绝对的自主权,出土入土都随它,窗台上有一排花盆,每天早起去看,它指不定在哪个花盆里,有时竟跨越两个花盆,在菊花盆里安居,土鼓包就是证据。为了验证,我用牙签拨土,看见一点儿壳,马上就弥好。

有一天,它忽然不见了,哪个花盆都没有,我把花盆擦了一遍,连花茎花叶都捋了,也没找到。我非常着急,把窗台附近笨重的沙发挪了,还是没有。肯定出不去这屋,我唉声叹气,既抱希望又异常绝望。

三周后,海棠花盆里出现许多小米粒般的蜗牛,土上、茎上、叶上都是,我把它们集中到芦荟花盆里,借机数了下,一共67只,陡然想起那只蜗牛妈妈,要是它在该多好啊。

日子就这么过着,芦荟花盆成了“蜗二代”之家,我浇水的时候,它们就爬到芦荟上,不浇的时候,它们就爬下来吃东西。我三天一浇,它们越爬越高,有的开始往花盆外壁爬,遗传基因还不小,是想跑吧,我数落它们。

蜗牛爸妈一直没找到,就在我选择遗忘的时候,擦窗框时居然发现了蜗牛妈,把它抠下来,放到地砖上,壳口有一层干膜。在我整理茶几后边的连线时,蜗牛爸竟然掉了出来,壳口也有一层干膜。把它们放到水池里,两分钟后,干膜脱落,它俩柔软的身体慢慢从壳里出来。我火速剪了娃哈哈瓶子把它们装进去,投了白菜,盖好铁网。它俩吃得欢实,一只爬到另一只上,我大叫不好,可别生,养不起了。还好,一个小时后,它俩用黏液把壳口封起来,又开始休眠了。

观察它们的时候,我在想,人们以为给你好吃的好喝的,你就得听我的;我对你好,你就得对我好。殊不知,我的好是有条件的。作为一只蜗牛,它肯定不愿意受制于人。于是决定开春把这家蜗牛放到师大门前的草坪里,让它们回到大自然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