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四平党组织在东北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9月—1949年9月) |
党史
东北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背靠苏联,东邻朝鲜,西南与冀热辽解放区相连,南面的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的胶东解放区隔海相望。而且东北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工业发达,交通便利,是当时中国唯一的现代化工业地区。钢铁、煤炭、发电、水泥等产量占当时中国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据1943年统计,煤的生产量占全国49.5%,生铁产量占87.5%,钢材产量占93%,水泥产量占66%,安全发电能力占72%,分布在东北的铁路有1.4万公里,占全国铁路总长1/2以上,铁路密度居全国第一位,铁路、公路和水路网络完整畅通。东北还有全国最大的水力发电站—丰满水电站。从农林方面看,东北土地肥沃,农产品丰富,其中大豆产量占当时世界产量的60%,粮谷年产近2000万吨,是当时全国余粮最多的地区。东北的森林总面积为2615万公顷,占全国森林总面积l/4左右,素有“林海”之称。由此表明,谁能控制东北,谁就会利用东北庞大的物力、财力,极大地加强其经济实力,从而处于主动地位。具有丰富的战略资源的东北,对国共双方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战略基地,必然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
早在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就高瞻远瞩地预见到东北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在1945年4月至6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就提出争取东北的战略任务。4月24日,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指出:“在沦陷区中,东北四省沦陷最久,又是日本侵略者的产业中心和屯兵要地,我们应当加紧那里的地下工作。对于流亡到关内的东北人民,应当加紧团结他们,准备收复失地。”6月10日,毛泽东在《关于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选举问题》的报告中又强调;“东北是很重要的,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当然,其他根据地没有丢,我们又有了东北,中国革命的基础就更巩固了。”“如果我们有了东北,大城市和东北根据地打成一片,那么,我们在全国的胜利,就有了巩固的基础了。”毛泽东以其政治家的超群智慧和军事家的战略远见,精准地分析了东北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战略地位,使全党对东北问题在中国革命胜利过程中的重要性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从而在实际斗争中,判断准确,行动迅速,在国共争夺东北的斗争中占有了先机。
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然后以总司令朱德名义,连续发出对日寇展开全面反攻的7道命令,命令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抗日军队立即向日伪军发起最后攻击。其中第二号命令是:“一、原东北军吕正操所部,由山西、绥远现地向察哈尔、热河进发。二、原东北军张学思所部,由河北、察哈尔现地,向热河、辽宁进发。三、原东北军万毅所部,由山东、河北现地,向辽宁进发。四、现驻河北、热河、辽宁边境之李运昌所部,即日向辽宁、吉林进发。”
9月17日,刘少奇致电毛泽东,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方针,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赞同。19日,刘少奇起草《目前任务和战略部署》的党内指示电指出:“全国战略方针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只要我能控制东北及热察两省,并有全国各解放区及全国人民配合斗争,即能保障中国人民的胜利”。这一战略决策的核心即是争取完全控制东北。为此,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于1945年9月下旬,发出一系列指示,采取一系列措施,开始了“有共产党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调动”,毛泽东称之为“又一个几千里的长征”。
开赴东北的干部和部队来自延安和全国各个根据地。在短时间内,先后有近三分之一的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共21人、约2万干部和11万部队奔赴东北。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东北的领导,9月18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在沈阳正式成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