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四平党组织在东北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9月—1949年9月) |
党史
第十一章 四平党政军机构的全面建立与工作的初步开展
抗战胜利前,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建国,提出了建立联合政府的正确主张。但是,国民党蒋介石逆历史潮流和人民意愿而动,顽固坚持一党专政、个人独裁,妄图用战争手段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根据地。抗战胜利后,在美国的支持下,国民党以“接收”主权的名义,把美式、半美式装备的主力部队派往东北。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的利益和争取中国的光明前途,在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初期,同国民党展开了全面的政治斗争。在四平建立中共辽北省、市、县等党政军机构,开展剿匪、反奸清算斗争,初步建立了城乡根据地,占据了优势地位。
一、光复后国内外的政治形势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方面,德、日、意三个法西斯国家被彻底打败,英法两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也受到严重削弱,只有美国大发战争横财,综合实力大增,成为资本主义阵营的霸主。另一方面,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各国的人民革命力量有了很大发展,一批人民民主国家应运而生,形成了一个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营。从此,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两大阵营的对立与斗争成为世界政治的主要格局,同时也开始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历史。
“二战”后,国内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人民面临着和平与内战的两种形势和抉择。以武力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和解放区的民主政权,是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既定方针。由于中国共产党已经拥有120万名党员、120万人民军队和260万民兵,拥有土地面积达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的解放区,革命力量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国民党总体实力虽然仍居优势,但其军队远在西南、西北后方,要把他们运往内战前线,完成内战部署还需要一段时间。同时由于美、苏两国也希望中国能够实现和平建国,因此,蒋介石在积极准备内战的同时,三次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以拖延时间,达到既敷衍国内外舆论,又诱使中共交出军队和政权的目的,如毛泽东不来或谈判失败,则把内战责任转嫁给中国共产党。对这一伎俩,时任国民党重庆《中央日报》主笔、曾代蒋介石撰写《中国之命运》一书的陶希圣曾一语道破天机:“谈判的办法是政学系想出来的,政学系想用软的一套办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现在动大手术也不是时候,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国民党的反共方针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支持。反共反苏、谋求霸权是美国的一贯政策,早在1945年1月,美国国务院就起草了长期对华政策的纲领性文件。文件宣称:“我们建议由我国负起领导责任,帮助中国发展一个强大、稳固和统一的政府,以使它成为远东的主要稳定因素。”因此,应该“继续支持中国现在的政府。”为此,美国坚持对华推行“援蒋反共”政策。一方面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援助国民党政府,支持国民党受降,不准把日本人的武器交给中国共产党的武装部队,同时不惜耗巨资帮助国民党运送部队;另一方面,美国又采取“调处”政策,调停国共冲突,防止中国发生内战,建立蒋介石领导的联合政府,换取共产党交出军队,取消陕甘宁边区政府,达到不战而控制全中国,从而实现其遏制社会主义苏联的全球战略目标。
苏联对中国东北的局势非常关注,不希望中国发生内战。在他们看来,继续统治中国的应当是蒋介石,而不是共产党人。斯大林说:“我们认为,中国没有发展起义的条件,中国同志应当同蒋介石达成维持正常关系的暂定条款,并解散自己的军队。”苏联承认国民党政府,支持国民党蒋介石统一中国,在苏联与国民党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明确表示支持蒋介石国民党:“苏联允诺把在精神上和军事上的全部援助给予‘作为中国中央政府的国民党政府’”,还规定,苏军“暂时控制着东北的大中城市及重要铁路交通线,并承诺一旦军事行动停止后,即把东北行政管理权交给国民党政府,不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进驻和接收东北大城市。”因为苏联领导人过高地估计了美国和国民党的力量,过低地估计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力量,不相信中国共产党有能力统一中国,因此,苏联从本国利益出发,要求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妥协。
战后美苏两国的对华政策,使国内政治形势变得云谲波诡,使东北的形势更加复杂纷乱,给中国和东北人民的解放事业带来很多不利因素。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