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5日

部门联动实施“总体战”,破解难题打响“攻坚战”,健全机制打好“持久战”——
四平:全力整治“地趴粮”

《四平日报》(2022年11月15日) 04版

(上接一版)

收割机开到哪里,服务就跟到哪里;栈子立在哪里,技术指导就出现在哪里。为了解决农户在搭建设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疑惑,全市相关部门组成了31个技术服务队、服务组,先后出动9276人到村屯走访,指导农户进行选棒整理,建设储粮装具,让老百姓看了就会,照着能做,实现了简易立体储存。

打好“持久战”——

健全长效机制 构建平台体系

解决“地趴粮”问题,既要盯住当前目标打好“攻坚战”,也要着眼长远打好“持久战”。四平市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构建长期为农户提供科学储粮优质服务的平台体系,让农民动起来,让企业参与进来,打出一套“地趴粮”治理组合拳。

全面实行立体储粮。采取“棒收”的农户、合作社和种粮大户,根据粮食收获后的水分,在庭院内暂时散堆晾晒,而后用通风筒+围挡、聚乙烯网囤、铁网囤、玉米楼子、木结构玉米栈子、钢管+铁网玉米栈子,实现立体储存;或者根据实际情况,脱粒存入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和“延期结算”企业。

双辽市玻璃山镇合心村,全村共150户,去年种植玉米500公顷,产量达750万斤。本来是一个“盆满钵满”的丰收年,然而11月份下了几场雪,之后气温又骤然升高,这让一直沿用传统“地趴”方式储粮的村民们吃了亏。玉米在潮湿、高温的环境下发生霉变,品质大大降低,正常能卖1块钱的价格降到8角钱,每斤少卖2角钱。

真金白银的损失,让村民们意识到安全储粮的重要性。今年乡镇干部来宣传科学储粮方式时,大家的积极性非常高,早早动手用红砖铺设地面、订购储粮装具,干劲十足。村书记张强说:“政府能想法子帮我们解决粮食存储问题,真是太好了!现在收回来的苞米,都用聚乙烯网、钢结构的装具‘栈起来’了,这下不用担心霉变了,我们可以自主择机售粮,价格不仅不会掉,每斤至少还能多挣一两毛钱!”

梨树县共有24个乡镇(街道),全部实行班子成员包村,机关干部、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包屯到户,因地制宜督导农户立体储粮。县政府督查室牵头组建8个督导组,重点督查县域北部“地趴粮”问题突出的12个乡镇,并抽查其他乡镇落实情况。截至11月9日,全县党员干部签订庭院立体储粮责任状5032份,落实立体储粮5.1万余吨。梨树县国平农机合作社今年种植玉米45公顷,预计产量450吨。他们一改往年“地趴粮”存粮方式,使用聚乙烯网,品质优良的玉米价格比去年同期高了1角,可实现增收9万元;兴达家庭农场种植玉米65公顷,预计产量650吨,使用铁网立体储粮,预计增收13万元。

推广“延期结算”业务。“延期结算”就是常说的“粮食银行”模式。四平市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粮食收储企业、玉米深加工企业、中粮贸易企业一起,探索“粮食银行”产业链模式,开展订单种植和产销衔接,减少中间环节,搭建以粮食贸易、农业服务和金融服务为基础的惠农大平台,实现由“存粮在家”转为“存粮在库”,解决合作社、种粮大户“无地方、无设施、无技术”存粮问题。

截至目前,梨树、双辽两个重点县(市)共有15户企业开展“延期结算”业务,与448户种植大户及合作社签订“延期结算”合同448份,可解决“地趴粮”12.4万吨;签订“一卖到位”合同65份,可解决“地趴粮”3.3万吨。

深化粮食产后服务。全面启动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协调粮食企业积极入市收购,引导玉米深加工企业充分利用闲置仓储资源,发挥点多面广、仓储设施完好、机械设备齐全、人员专业等优势,积极参与粮食产后服务,增设收购库点、延长收购时间、加强收购服务、扩大收购数量,主动为农民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的“五代”服务,引导农户理性售粮、适时售粮。目前,四平市已建成29家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其中,梨树7家、双辽10家、伊通12家,可为合作社、种粮大户存粮1111.8万斤。

为充分发挥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和“延期结算”企业服务功能,政府部门积极帮助种粮大户、合作社与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延期结算”企业精准对接,签订服务协议。对“地趴粮”较集中的乡镇,成立工作专班,突出签约成效。同时,对本区域内的“延期结算”企业、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主体确定的服务业务,在本地媒体进行公示。

建设集中储粮点。利用村集体建设用地、低效用地、荒地、闲置学校等,集中搭建立体储粮设施,配套小型传输机、铲车等设备,采取无偿使用或租用方式,变“分散储粮”为“集中储粮”。指派专人指导存放位置,登记和维护现场秩序,做好存粮后的看护保管工作,有效解决庭院无处存放、个人投入大、劳动力不足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