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 邓娜 |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并明确宣告我们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是对百年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全新概括,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伴随着世界现代化潮流前进的。自党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实现现代化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在不同时期,几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客观实际出发,先后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四个现代化、基本现代化、现代化强国这些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差异的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定位,并为此进行了一脉相承的战略规划。
“一化”目标与“两步走”战略设想
我们对于现代化的理解最初是工业化。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在近代以来屡次遭受欺辱和压迫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工业落后。抗战期间就曾明确指出,“中国落后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新式工业。因此消灭这种落后,是我们全民族的任务。”并且强调,“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在当时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仅仅百分之十左右,尤其是重工业,更显落后。因此,尽快建立起一套与新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独立自主的工业化体系就显得尤为迫切。
“四化”目标与“新两步走”战略规划
国家工业化目标的提出及实践,使得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了生产,这就为接下来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基础性的前提。1964年12月,按照毛泽东的提议,周恩来同志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并把农业现代化放在首位。为了实现这一新的战略目标,报告中还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规划,“第一步用15年时间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农业机械化;第二步在20世纪末,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较之单一的工业化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从此,新中国踏上了一条追求多层面综合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基本现代化目标与“三步走”发展战略
四个现代化的提出尽管较之于单一工业化有了很大进步,基于我们党对有些局限性的逐渐意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规律认识逐渐深化。
此后的中央领导集体又相继对邓小平同志的“三步走”战略规划进行了丰富和完善。之后,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党的十八大又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升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得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得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战略规划也更为清晰和具体。
现代化强国目标与新时代“两步走”发展战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起点,同样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新的历史起点。在新的起点上,现代化事业要制定新的发展目标,要谋划新的发展战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更是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等中国式现代化的远景目标,目标清晰而明确,脚步踏实而笃定。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地向世界宣告,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追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迈出的一大步,是我们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沿着这条道路,我们将信心十足地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四平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