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聚力擘画乡村振兴新蓝图 本报记者 崔圣驰 张鹏 |
“四好农村路”
贯通乡村振兴的血脉
玉米成林,万卉成茵,走进伊通满族自治县马鞍山镇街里村工人们正在施工,他们搬起石头抹上水泥,施工现场热火朝天;而另一边,一条条宽阔的乡村道路蜿蜒在村落中,一座座已经盖好的新房在绿茵中错落有致,为山村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四好农村路项目落地以来,只我们村就有110户,400余名村民居住环境得以改善。环境好了,人住的也舒服,村民的笑容也多了。”街里村支部书记王荣霞说。一年前,街里村是有名的“破旧村”,房屋破旧,地面坑洼,过个车都把司机颠簸够呛。仅用了短短几个月,整个村子就焕然一新,一个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生活舒适、功能齐备的宜居村落即将呈现在眼前。
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点、线、面”,“线”就是把“四好农村路”作为乡村振兴的“血脉线”,“四好农村路”将县域内的村屯、家家户户连接成一个整体,高水平铺就“四好农村路”,贯通了乡村振兴的血脉。
街里村王大娘说:“每天我最喜欢的事就在坐在门口,看着这些新房,怎么都看不够。”
治理生活污水 建设美丽乡村
夕阳西下,晚风习习,傍晚,马鞍山镇的广场上热闹了起来,附近居民扶老携幼到此纳凉,秧歌队、门球队操练起来,看着孩子在观广场奔跑嬉戏,生活好不惬意。
两三年前,这可不是这样。以前商户和居民的生活污水大多都倒在附近的干沟河里,一条小小的干沟河,水体黑臭,河边杂草丛生,鲜有人问津。借力于镇政府人居环境整治,在2019年建立起生活污水治理项目。
“通过咱们的污水处理站,现在日处理污水五百立方米,这也让马鞍山镇15000余名居民的生活得以改善”马鞍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污水得到了治理,生活环境变好了,昔日黑水横流的干沟河里又流淌出清澈的河水,空气也变得清新,没有了那股恶心的异味。现如今,走在河岸两旁,头顶绿荫如盖,脚下水泥路干净整洁,一条条宽敞清洁的街道两旁百花争艳,好不惬意。
一个村落的美丽蜕变
作为马鞍山镇里有名的干净村,走进北岗子村,整洁干净,入目皆画。不远处,党支部书记郑艳辉和保洁人员正忙着清理垃圾桶。“以前人们不重视环境,扔垃圾的扔垃圾,随意倒水的倒水,夏天的鸡粪臭,垃圾味就别提了。”提起几年前的卫生环境,郑艳辉无奈地摇着头。就是这样一个仅有几百人口的小乡村,为何摇身一变成了美丽乡村?这一切,得益于乡村振兴打响以来的一系列有力措施。
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不断深入,一系列改变乡村环境卫生的政策开始落地生根。近年来,北岗子村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为重点,加强环境卫生大整治,完善村规民约,定期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评比活动,通过实施环境卫生评比“星级文明户”,实现从“脏乱差”到“绿美净”的蜕变。先后荣获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省级示范村、国家文明村等称号。
“村里的保洁员每天都会清扫路面,保持路面的清洁,村里也设置了专门收集垃圾的地方,谁家庭院最美、环境最好、卫生最整洁都让村民自己评。”郑艳辉说,“大家在参与评选的过程中发现了先进、看到了不足,从而增强了大家保持环境卫生的意识。”
不仅如此,北岗子村还坚持以绿化促美化、以绿化促文明、以绿化促和谐,在房前屋后、村里村外、田间隙地、道旁河旁大力增绿、增景、增量、增色,植树1000棵、栽花种草6000延长米。铺设方砖2000平方米。到目前全村实现了公路、水电、广播电视、电话、宽带户户通。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提升,实现了硬化、净化、绿化、美化目标。屯屯砖瓦房,户户砖院套,油漆大门,一条条平直宽敞清洁的街道,绿树成荫,百花争艳,“干净人家”“美丽庭院”格外显眼。人们在这宜居宜业的绿色生态环境中,建设着自己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