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4日


“两弹一星”的研制

《四平日报》(2021年8月4日) 03版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打破大国的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和平。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先后作出研制原子弹、导弹的战略决策,以增强我国的国际地位。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讲话中指出:“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随后,在周恩来、聂荣臻主持制定的我国两次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中,即1956年到1967年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和1963年到1972年十年科技发展规划,都把发展核科技、核工业列为重点任务之一,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核工业的发展。1958年5月,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从此,研制“两弹一星”的工程拉开序幕。

1958年,我国开始制订了发展人造地球卫星的计划,中国航天技术和航天工业开始起步。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依靠全国的支援,各部门、各地方、各部队大力协同,执行“自力更生,过技术关,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方针,经过一大批科技人员、指战员、干部和职工的共同努力,艰苦奋斗,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地爆炸了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氢弹。

1970年4月24日,我国又成功地把一颗名为“东方红”的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中创造的非凡的人间奇迹。我国“两弹一星”计划的胜利实现,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国际地位,鼓舞了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国防尖端科技的辉煌成就,不仅是我国国防现代化的伟大成就,也是中国现代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它带动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填补了许多学科空白,为我国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积累了宝贵经验。邓小平后来曾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1999年9月18日,江泽民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发表讲话,将“两弹一星”精神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二十四个字。“两弹一星”精神,凝聚着科技工作者报效祖国的满腔热血和赤胆忠心,反映出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是新时期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