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日


从烽火记忆到展望光明
——记四平战役老兵崔士学 本报记者 关婧格

《四平日报》(2021年8月2日) 08版

1947年,16岁的小战士崔士学,拖着瘦弱的身躯行走在战火纷飞的黑夜中。如今,71年党龄的老兵崔士学,再一次回忆起自己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人生,每一步都书写了中国共产党最珍贵的烽火记忆。

“苦难让我更加坚信,只要努力,一定可以改变命运。”90年前,崔士学出生在吉林省扶余县的一个普普通通的贫苦家庭。1942年,就在这个念书、吃饭、生活都成问题的境况下,年幼的崔士学无论如何都想不到,被日本军队抓去做劳工的父亲也因染上传染病离他而去。直到1945年,东北脱离了日本人的魔爪,八路军来到他的家乡,打土豪、分田地,让穷人过上了好日子,这是崔士学第一次感受到党的温情,忠心于党的种子悄悄埋进他幼小的心灵中。

然而战争无情,内战的到来让崔士学一家又陷入了窘迫。1947年,为了解放家乡,崔士学不顾母亲泣泪横流的反对,毅然决定走进军队参加战斗,那一年,他只有16岁。“母亲哭着求我不要去,怕我牺牲在战场上,可我作为一名受过共产党帮助的年轻人,为国效力是我扛在肩上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90岁的崔老一字一句说道。

就这样,16岁的少年加入东北民主联军独立五师,在宣传队担任宣传员的职务。虽然没有直面枪林弹雨的残酷,但崔士学依然跟着共产党参加了解放长春、解放四平等多场战役。没日没夜的行军过程中,崔士学和战友们一面为前线部队加油打气,一面走进城市乡村,为百姓排忧解难,积极联络群众关系,参与宣传队表演歌舞剧,将宣传工作落实到百姓的心坎里,在解放东北的过程中保卫来之不易的革命果实。

直到1948年11月,崔士学终于病倒了,无法跟随军队继续前进,在指导员的帮助下,他回到地方疗养一年之久。1949年10月,转业到地方的崔士学被分配到扶余县法院工作,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监狱人民警察。1950年7月,崔士学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举起右手宣誓的那一刻,他就暗下决心:“新旧社会两重天,党的恩情大如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要永远跟党走!”

1954年,崔士学调入四平劳改支队工作,即现在的四平监狱。几十年来,他先后历任大队的管教干事、副股长、科员、支队直属采石中队副指导员、党支部副书记、支队团委副书记、监察干事、纪律检查干事、副正科级纪律检查员等职,由于工作认真仔细、为人正直善良,工作期间,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离休后也曾荣获司法部二级金星荣誉章,2010年被评为“三好”老干部。

如今,崔士学几十年的工作经历几乎就是一部新中国的监狱史。崔老离休后,依然积极参加监狱老干部管理部门开展的政治理论学习及各种党政教育活动,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年迈而停下脚步。1986年,刚刚离休的崔士学利用近一年的时间参与收集、整理四平监狱的历史档案,从20余万字的资料中摘抄、编写出一本7万字的《四平监狱纪事》,用身体力行展现着共产党员退休不褪色的奋斗精神,也以此激励着广大干警爱岗敬业,为监狱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如今,崔士学已步入鲐背之年,沙哑的声线、花白的鬓发却从未阻挡他对祖国的爱:2008年他自愿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1000元;2010年向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款500元;2011年,正直建党90周年,他向党组织交纳1000元特殊党费为党庆生;无论是街坊邻居还是身边的困难户,他都常常伸出援手慷慨解囊……

90年来,崔士学亲身经历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革命胜利,也见证了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他的眼中,只有国家、党和人民的未来,从未想过自己的得与失:“我由一个穷孩子走到现在,是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现在我们的幸福生活也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只要组织需要,我愿意贡献自己的所有力量回报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