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7日


葡萄架下的振兴答卷
——记郑家屯街道工农村党支部副书记暴玉春

《四平日报》(2025年8月27日) 03版

夏日的阳光透过温室大棚的薄膜,在翠绿的葡萄藤叶间洒下斑驳光影。藤稔葡萄饱满的紫珠垂挂枝头,工农村村民李大姐正忙着疏果,指尖划过饱满的果实,笑意漫上眼角:“这串葡萄能卖上百块,搁以前想都不敢想。”

谁能想到,这个曾被传统农业桎梏的村庄,如今因一颗“小葡萄”破茧成蝶。而撬动这场蜕变的,正是土生土长的工农村人、党支部副书记暴玉春。

从“望天收”到“棚里金”:一颗葡萄的破冰之旅

2017年的工农村,还陷在“种玉米望天收”的困局里。43岁的暴玉春看着乡亲们起早贪黑却增收乏力,心里像压了块石头。作为土生土长的村里人,又是中共党员和双辽市人大代表,他总琢磨着:“咱不能守着好地饿肚子。”

一次外地考察,温室果蔬的蓬勃景象让他眼前一亮。回到村里,他带着党支部班子一头扎进田野,取土样、测水质,把全村的土壤数据和气候特征记了满满三个笔记本。“咱这黑钙土保水保肥,北纬43度的光照太适合葡萄生长了!”在村民代表大会上,暴玉春摊开地图,指着密密麻麻的调研数据,“温室种植能错峰上市,价格能翻几番!”

质疑声随之而来:“祖祖辈辈种大田,摆弄葡萄能成?”暴玉春没多说,带着3户党员率先凑钱,在村西头建起第一栋试验棚。寒冬腊月里,他裹着军大衣在棚里守了三个月,从剪枝到疏花,对着农技手册一遍遍试验,手上磨出的茧子比葡萄藤的老皮还厚。

从“门外汉”到“土专家”:葡萄藤上的生长哲学

“第一串葡萄熟的时候,老暴抱着果穗哭了。”村民王大哥记得清楚,2019年首茬收获时,暴玉春捧着紫红色的果实,在棚里转了三圈才舍得放下。那批葡萄凭着蜜甜的口感,被收购商以每公斤36元的价格抢购一空,试验棚净赚2万多元。

看得见的效益点燃了村民的热情。暴玉春趁热打铁,在村里建起了9栋温室大棚,总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他跑遍辽宁、山东的葡萄产区拜师学艺,把“促成栽培”“控产提质”等技术手把手教给村民。如今,工农村的藤稔葡萄每公顷产量稳定在100公斤以上,每公斤售价保持在30元至40元,年毛收入突破4.5万元。

在暴玉春的手机相册里,存着上千张葡萄生长的照片。从萌芽到挂果,他每天记录果实膨大的毫米数,“这葡萄就像咱村的孩子,得精心伺候才能长‘出息’。”

从“一串果”到“一条链”:藤蔓间的共富密码

“光卖葡萄不算本事,得让葡萄串起致富链。”暴玉春请来设计团队,在藤蔓间开辟观光步道,挂上科普牌讲解葡萄生长周期;针对亲子群体开发“小小农学家”体验项目,让城里孩子体验疏花疏果的乐趣。

去年暑假,首批游客走进温室大棚时,暴玉春特意让村民王大姐现场演示葡萄修剪。“没想到剪枝也能成景观,游客还买走了不少葡萄礼盒。”王大姐笑着说,现在她每月能挣3000多元,比以前种0.333公顷地收入还多。

目前,工农村的葡萄产业已带动周边30名群众就业,村民年人均增收超万元。曾经闲置的农房被改造成民宿,村口的小卖部升级成农产品展销厅,工农村的葡萄产业链越拉越长。

站在郁郁葱葱的葡萄架下,暴玉春望着远处新建的冷链仓库,眼里满是憧憬:“下一步咱搞深加工,让工农村的葡萄香飘得更远。”阳光下,一串串饱满的葡萄闪烁着紫水晶般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乡村振兴的甜蜜故事。

(双辽市委组织部 王曦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