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三伏天 本报记者 李楠 |
20世纪80年代初,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吉林省名中医、四平市骨伤医院院长(四平市气管炎研究所所长)王守永,在四平开展“三伏贴”中医“治未病”。他依据《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传统理论,结合家传秘方传承创新,潜心研发出“中药穴位贴敷”。曾获吉林省科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近日,记者走进市骨伤医院,采访到王守永,由他就冬病夏治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记者:什么是冬病夏治?
王守永:冬病夏治理论最早源于《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提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生理功能随四季气候变化产生气血阴阳的相应转变,以适应节气更迭,即“天人相应”。“春夏养阳”正是冬病夏治的理论基础。
每年三伏天,中医通过外贴药膏、艾灸等方式,针对冬季好发疾病进行治疗,尤其适合调整虚寒体质,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疗法称为“冬病夏治”,其中外贴药膏的方式叫“三伏贴”。
记者:冬病夏治适合哪些人群?
王守永:冬病夏治适合阳气不足、阴寒偏盛的体质,以及患有寒性疾病(遇寒加重、发作或怕冷畏寒)的患者。
从中医角度看,夏季阳气生发,腠理开泄,气血浮于体表,此时使用辛热药物可驱散体内寒气、扶助阳气,达到治病目的。
从西医角度解释,药物吸收和穴位刺激可激活神经——体液调节机制,调节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增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性,提升机体免疫力,平衡脏器功能,降低过敏反应。
不适合人群:体内无阴寒之邪或非虚寒体质,尤其是火热内盛者,如肝火旺盛(口苦咽干、心烦急躁)、口腔溃疡、喜冷恶热、湿热体质等。
记者:穴位贴敷适用于哪些病症?
王守永: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肺心病、慢性咳嗽、过敏性鼻炎、咽炎;风湿骨病,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骨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脾肾阳虚型腹泻、虚寒性腹痛;妇儿疾病,痛经、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小儿反复感冒、咳嗽、哮喘、消化不良、厌食、流涎、遗尿、发育迟缓;虚寒体质及亚健康人群,四肢寒凉、怕风怕冷、体虚感冒、免疫力低下。
记者:穴位贴敷“三伏贴”要注意哪些事项?
王守永:精准辨证,需由专业医师判断适应症,辨证不准可能无效;皮肤护理,保持贴敷部位清洁,贴敷当天避免游泳,4-6小时内不洗冷水澡,远离风扇、空调直吹,防止寒邪入侵或影响药物吸收;饮食禁忌,清淡饮食,避免辛辣、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联合治疗,对顽固病症,建议贴敷同时配合中药或中成药,巩固疗效。
记者:今年什么时候开始贴三伏贴?
王守永:
初伏:7月20日—7月29日(10天)
中伏:7月30日—8月8日(10天)
末伏:8月9日—8月18日(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