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军优属志不移 ——盲人老党员籍雅琴多年坚持拥军优属记事 |
|
本报记者 刘莉 张芳
市盲人文化促进会会长籍雅琴的生日是8月1日,每年8月1日,总有残疾朋友张罗为她举办生日会,而籍雅琴总是想方设法地把自己的生日会变为向解放军学习主题活动、军民联欢会等。今年“八一”,她在组织盲人到塔子山战斗遗址开展主题活动中,拿出养女籍尹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时穿的军装,让弱视力者近距离观看,让无视力的盲人用手触摸,并讲述了尹来由一个孤儿成长为飒爽英姿的女兵的经历,以此激发盲残群众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是籍雅琴多年致力于拥军优属工作的缩影。多年来,她一直拥军优属不辍,以实际行动诠释着爱党拥军情怀,用自己真挚情怀书写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拥军优属之歌。
一种情结:支持亲人参军报国
籍雅琴出身于军人世家,父亲是抗美援朝老兵,哥哥是航空大学教授。家庭的熏陶,让籍雅琴从懂事起就想当一名女兵。因为眼病,她无法实现这个愿望,她就积极支持家人参军,并全力帮助他们,使他们能安心工作。唐山大地震期间,为了支持哥哥带兵抗震救灾,籍雅琴和妹妹们主动承担起了护理刚生产的嫂子和新生儿的重任,克服重重困难,劝说嫂子放弃了让哥哥请假回家的想法。
籍雅琴在企业负责政工和党务工作十几年里,事事处处关心照顾退伍转业军人和军属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逢年过节,她都组织、主持复员兵和军属的座谈联欢会,为他们发放食品、物品和纪念品,自掏腰包去有困难的复员兵和军属家慰问,送去救济款和扶困粮,送生病的军属去医院看病,为他们买药。她所在的福利企业职工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有籍书记对军人家属和复员兵这么重视,咱们让家人当兵再难也不怕。郭颖和刘国武夫妇都是盲人,儿子是个肢残人,儿媳身患重病,在孙子是否报名参军问题上,起初家里人意见不统一,是籍雅琴的坚持,让他们家里人一致同意让孩子报名参军。籍雅琴把郭颖家作为重点户进行悉心照顾。
一种执着:支持儿女报效祖国
籍雅琴和丈夫都是重残人,他们的儿子高考成绩很理想,籍雅琴说服儿子放弃了其他高等院校,选择了军校。如今,儿子博士毕业后,在航空大学当研究员。他们抚养的弃婴籍尹来成年后,籍雅琴动员来来报名参军,受到周围人的反对,有人建议让来来继续读书,有人给她联系工作,都说这孩子应该留在籍雅琴夫妇身边照顾他们,来来也觉得应该在残疾父母身边尽孝,籍雅琴却坚定诚恳地告诉来来,“你报名参军,好好当兵,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孝顺。”后来,来来在部队先后立了一个二等功,两个三等功,也和她的养母籍雅琴一样,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来来在大阅兵期间,累得发高烧住进了医院,思想产生过动摇,是籍雅琴不停地在电话里鼓励她要克服困难,完成阅兵的光荣使命。咱们家乡所有的亲人、残疾的朋友都准备在10月1日这天从阅兵的队伍中看到你。正是这一期盼,让来来光荣地完成了大阅兵任务。来来回来后,籍雅琴特意带着来来到残疾朋友的活动现场,为大家讲述大阅兵的故事,让盲人朋友们亲手触摸她大阅兵时穿的军装,分享和感受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籍雅琴和丈夫虽然都年老体弱多病,可从来不因为自家的事儿让当兵的子女请假,来来曾哭着埋怨父母:“从小姥姥姥爷帮你们把我养大,为什么他们先后病故,你们都对我保密,我都没能亲自送二老最后一程。”籍雅琴安慰来来,“你在部队工作,担负的是保卫国家的重担,不是我们绝情啊!”近两年,籍雅琴曾因公先后摔断了四根肋骨,摔折了手腕,大夫要求她住院做手术,周围的人建议她让儿女回来,籍雅琴却没有通知子女,她说再苦再难也不能让孩子请假。没有直系亲属签字,医生不给做手术,至今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一种坚持:组织开展拥军活动
籍雅琴曾多次利用“八一”、春节等重要节日联系部队,和盲人一起开展各种形式的盲人拥军活动,为部队官兵送去节日的祝福和慰问品,并带领残疾朋友和部队官兵一起联欢、拔河,通过这样的活动,拉近军民关系,特别是与弱势群体之间的鱼水之情,也让残疾朋友感受到了部队的军事化气息以及他们的文化生活。
籍雅琴累计在社会上作报告千余场,其中包括数十场为军人所作报告。籍雅琴和养女来来曾在四平武警支队分别作了建设文明家庭的报告,来来传达了全国文明家庭会议精神,籍雅琴和孙悦代表市盲协与四平武警支队领导签订了长期军民共建协议,籍雅琴身体力行和官兵交朋友,互相帮助,这里的官兵们亲切地称她为“籍妈妈”。
籍尹来作为立功获奖的英模,陪同籍雅琴在烟台某部队疗养院疗养期间,母女俩应邀作了一场以《播撒阳光的人》为题的先进事迹报告会。籍雅琴讲述的如何支持子女积极报名参军,安心服役,舍小家、保国家的先进事迹,在官兵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爱国必须拥军,拥军就是爱国,爱国拥军不是慈善而是责任和义务”,籍雅琴表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以身作则,积极参与拥军优属事业,激发全社会参与的极大热情,树立尊崇军人职业的鲜明导向,学习他们弘扬传统、续写荣光的传承精神,努力书写军民鱼水情深的时代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