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9日


冬病夏治的秘密武器——三伏贴
本报记者 王苗苗

《四平日报》(2025年7月29日) 06版

慢性咳嗽、反复感冒、关节冷痛、脾胃虚寒……这些常在秋冬季节发作或加重的“冬病”,让不少患者备受困扰。中医智慧里,蕴藏着一种“借天时”的巧思——冬病夏治。而在盛夏时节对抗冬病的“秘密武器”,便是传承已久的三伏贴。近日,记者走进市中心人民医院,采访到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心主任王涛,为大家解答三伏贴相关知识。

记者:什么是冬病夏治?为什么选在夏天治疗冬天的病?

王涛:“冬病”主要指那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明显加重的虚寒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腹泻等。中医认为,这些疾病的核心病机是阳气不足,寒邪内伏。

“夏治”则指在自然界和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夏季三伏天,利用此时人体气血充盈、毛孔开泄、经络畅通的特点,通过温阳散寒、活血通络的药物外敷于特定穴位,将深伏于体内的寒湿病邪“连根拔起”,同时激发和培补人体阳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预防或减少“冬病”发作次数、减轻发作程度的目的。简单说,就是“借天时,补阳气,驱寒邪”。

记者:三伏贴是什么?它主要能治疗哪些疾病?

王涛:三伏贴是冬病夏治最具代表性的外治法。它是将具有温经散寒、化痰平喘、通络止痛等功效的中药(如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生姜等)研磨成粉,用姜汁或蜂蜜等调成糊状,制成药饼或直接用药膏,敷贴于人体特定的穴位(如肺俞、定喘、大椎、天突、足三里、脾俞、肾俞、关元及关节附近的阿是穴等)上。

经过多年实践和临床研究,三伏贴主要适用于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疼痛性疾病、妇科疾病、儿科疾病、亚健康调理等。

记者:三伏贴什么时候贴效果最好?一个疗程需要贴多久?

王涛:“三伏”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日子,此时人体阳气最盛,毛孔开泄,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因此,三伏贴的最佳贴敷时间是在每年夏季的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各贴一次(共3次),这是基础。为了加强效果,我们通常建议:在末伏结束后约10天再贴一次伏后加强贴,巩固疗效。

因此,一个完整的疗程通常是4次(初伏+中伏+末伏+伏后加强)。每次贴敷的具体时间,需根据当年的三伏天日期来确定。拿今年举例就是初伏贴:2025年7月20日—7月29日;中伏贴:2025年7月30日—8月8日;末伏贴:2025年8月9日—8月18日;伏后加强贴:2025年8月19日—8月21日。

记者:贴三伏贴时,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王涛:为确保安全有效,以下几点务必牢记。

贴敷时间:成人一般贴2—4小时,儿童一般贴0.5—2小时。具体时间长短需根据个人皮肤耐受度调整。若感觉皮肤灼热、刺痛难忍,应立即取下。

皮肤反应:贴敷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微痒、色素沉着或轻微水泡是药物起效的正常反应。若出现较大水泡、皮肤破溃,应避免抓挠,及时就医处理,防止感染。疤痕体质者需谨慎。

贴后护理:贴敷后4—6小时内不宜洗澡(尤其避免冷水澡),可用温水擦拭非贴敷部位。取下药贴后,避免过度搔抓刺激贴敷部位皮肤。

饮食起居:贴敷期间及贴敷前后数日,应忌食生冷、辛辣、海鲜及肥甘厚腻之品,避免烟酒,注意保暖,避免空调或风扇直吹贴敷部位,防止寒邪入侵。

禁忌人群:孕妇、恶性肿瘤患者、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疾病急性发作期(如发热、咳黄脓痰、关节红肿热痛等)、皮肤有破损或感染者、对贴敷药物过敏者禁用。

记者:除了三伏贴,冬病夏治还有哪些中医方法?

王涛:冬病夏治是一个综合体系,除了三伏贴,还有多种方法协同增效。

艾灸:利用艾条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特定穴位,温阳散寒效果显著,尤其适用于虚寒性疾病。

中药内服:根据个体体质和具体病症,开具温补脾肾、益气固表、散寒除湿等功效的汤药或膏方进行调理。

穴位注射/埋线:在特定穴位注射药物或埋入可吸收线,产生持续温和的刺激。

拔罐:有助于祛除寒湿、疏通经络。

中药熏蒸/药浴:通过皮肤毛孔吸收药力,温通全身。

导引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帮助调和气血,增强体质。

抓住三伏天的“天时”,用好三伏贴这一“利器”,为身体注入充盈的阳气,驱散深伏的寒邪,让秋冬少生病、更舒坦,正是中医“治未病”智慧的精妙体现。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科学、规范地运用三伏贴,结合健康的生活方式,方能收获最佳的冬病夏治效果,让健康安然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