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说丰年 ——伊通满族自治县伊通镇建国村水稻产业发展记事 |
本报记者 李雪
清晨,伊通河畔的建国村稻田里泛着露珠,七星山下的永春米业加工车间机器轰鸣。在这里,一粒粒稻米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故事。“咱这大米能这么香,全靠伊通河的水和这片黑土。”伊通满族自治县永春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郑立梅抓起一把稻谷搓了搓,米粒在阳光下泛着油光。
伊通满族自治县伊通镇建国村多措并举推动产业发展,全村初步形成了特色植物产业、米业、养殖业、运输业、劳务输出、水田全程机械化等“六业并举”的产业格局。在建国村,优质水稻种植面积已达120公顷,通过流转给企业,每年为村民带来350万元的收入。同时,建国村延长水稻种植产业链,建立了米业加工厂6个,年销售量10万吨,年可实现产值2.4亿元,解决了300名农民就业。
永春米业作为当地的龙头企业,带动无公害水稻种植、米业加工、运输业等多个产业协同发展。走进永春米业的加工车间,全自动生产线正高速运转。郑立梅向记者介绍:“公司的大米生产线运用双砂四铁六道碾米工艺,采用四抛四选的加工布局,出米率高,色泽度好。同时,从加工检验到包装的全流程,已启用具备全程监控功能的全自动化系统,为整个加工环节提供坚实的软件保障。”
建国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孙国柱掰着手指头细数变化:“种地的有流转费,打工的有工资,入股的有分红,家家户户都尝到了产业发展的甜头。”
乡村振兴从不是空洞的口号,要让产业链上的每一份努力都化作百姓手中的实惠。在建国村,这实惠藏在沉甸甸的稻穗里,藏在加工车间运转的机械声中,更藏在村民们算起收入时眼角眉梢的笑意里。如今,这片黑土地上,水稻产业正以蓬勃之势,让“稻花香里说丰年” 的愿景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