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80周年,英城儿女不能忘却的纪念 刘莉 |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八十载时光流转,上海四行仓库弹痕累累的墙垣中,谢晋元和“八百壮士”“中国不会亡”的誓言依然激荡人心;白山黑水间,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绝笔依旧掷地有声;在吉林省濛江县三道崴子,杨靖宇的“革命就像火一样,任凭大雪封山,鸟兽藏迹,只要我们有火种,就能驱赶严寒,带来光明和温暖”的信念之声见证着沧海桑田。当和平的钟声再次响起,这既是对革命先烈的庄严告慰,更是时刻提醒着我们不能忘却过去,不能忘却为了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曾经的牺牲是多么壮怀激烈。不忘却,是为了将历史的记忆筑牢,稳稳地把握历史脉络,将历史的使命扛在肩上;纪念那段气壮山河的抗战历程,彰显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的坚定立场。纪念,是为了重申和平与正义的价值,汲取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以史为鉴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朽。在14年的浴血奋战中,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军民通过一次次英勇战斗,在淞沪会战、平型关大捷、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等战役中,以铮铮铁骨战强敌、血肉之躯筑长城、前仆后继赴国难,狠狠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历史不会忘记:赵尚志、左权、张自忠等无数英烈以鲜血与生命,在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中,用不屈抗争铸就光耀千秋的精神丰碑。广大党员干部要通过集中学习抗战历史、观看抗战影片,开展具有深刻教育价值、丰富多样的活动,深入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感悟先烈的大无畏精神,将他们在抗战中经历的艰辛磨难,化作一颗颗爱国种子埋进心田,不惧挫折、勇往直前、坚定执着,为祖国繁荣富强和四平高质量发展展现新作为。
八十年岁月流逝,抗战硝烟散尽,时间可以远去,历史不容忘却,使命永担在肩。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一以贯之体现到党的全部奋斗之中。历经抗战风雨,中国共产党人将坚韧品格百炼成钢融入血脉,将人民的力量始终凝聚,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四平,正是一座浸润着独特红色基因的城市,红色血脉赓续传承、生生不息。张九局子惨案发生地、中东铁路南满支线四平站、侵华日军四平燃料厂、四洮铁路局、伊通满族自治县三道沟抗日游击根据地等遗址,既是侵略者实施暴行的铁证,更是四平人民遭受苦难、奋力抗击日寇侵略的见证。以李红光、赵泽民、孙荣、于海川为代表的英烈,用血肉之躯和不屈意志书写了拯救民族危亡的壮丽篇章。我市着力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优势,抓好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中小学生开展“踏寻红色足迹”等主题活动,参观红色教育点位,在驻足凝视、仔细聆听、相互交流中,触摸历史的温度,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筑牢信仰之基,传承红色记忆,弘扬爱国精神。同时,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加强抗战纪念设施、遗址保护管理,深挖历史富矿,创新表达形式,推动抗战精神宣传教育进基层、进校园、进社区,让广大干部群众在学习红色历史、品读英雄事迹中,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赓续抗战精神,凝聚奋进力量。这些代际传承活动,让抗战记忆突破时空界限,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光芒,成为推动四平全方位振兴的“精神引擎”。
永不忘却是最好的告慰,努力奋斗是最好的怀念。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英城儿女唯有始终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烈,在思想上自愿向英烈学习,在精神上自发以英烈赋能,在行动上自觉同英烈对标,让英烈精神厚植心田,当好历史记忆的守护者、精神血脉的传承者、民族复兴的推动者,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和 “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勇挑时代重任,才能为事业发展赢得主动,才能将守初心、担使命烙印在言行之中,才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