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


生死十昼夜
——市中心人民医院生命支持下(ECMO+IABP+机械通气)危重急性心梗患者抢救纪实

《四平日报》(2025年7月22日) 06版

本报记者 魏静 通讯员 侯兴隆

7月14日,当患者赵某从市中心人民医院CCU(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出院时,他握着医护人员的手再三道谢:“真没想到自己还能活过来,是医护人员经过10个昼夜的奋战,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太感谢你们了!”

距离赵某7月4日清晨与死神的首次交锋已过去整整10天,这场跨越10个昼夜的生命保卫战,不仅挽救了一条生命和一个家庭,更标志着市中心人民医院重症心血管疾病救治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这是该院首例在ECMO(体外膜肺氧合)、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与机械通气三重支持下完成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成功案例。

凌晨惊魂:心肌梗死合并休克 生命垂危

7月4日凌晨4点,患者赵某突然感到胸骨后传来火辣辣的疼痛,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痛感迅速蔓延到后背部,冷汗瞬间浸透了衣衫。7时46分,家人紧急送医时,他已意识模糊,四肢冰冷,血压暴跌至62/41mmHg,急诊心电图赫然显示:急性下壁、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随时可能死亡,而且,所有的升压药用到极量,患者症状仍无改善。

8点,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心内二科主任徐辉接诊患者,电话告知患者家属:“患者心肌大面积坏死,心脏几乎停跳,随时可能猝死,常规治疗已无法挽救生命。”在征得家属同意后,8点03分,医院启动最高级别的急救预案,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重症医学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团队迅速集结,在血管活性药物全力维持血压的同时,团队果断决定:启用ECMO+IABP+机械通气三重生命支持,为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争取时间。

徐辉介绍,ECMO被称为“人工心肺”,能替代心肺功能维持全身供血供氧;IABP则像“心脏助手”,通过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心脏泵血。这两套设备的联合使用,是重症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最后防线”,但操作难度极大,对团队协作要求极高。

生死战场:三重支持下的“绝地反击”

8点30分,在护送患者进入导管室的路上,医护人员几乎是“与时间赛跑”。8时38分,患者被争分夺秒地送入导管室,一场与死神的“正面交锋”正式展开。

8点44分,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主任李明哲介入团队迅速到位。此时无论桡动脉还是股动脉都摸不到,李明哲完全凭经验完成了两侧股动脉穿刺。在急诊重症团队的协助下完成ECMO植入、转机。当ECMO成功转机后,崩溃的血流动力学才开始稳定。收缩压能够升到90mmHg左右了。抢救人员都长出了一口气,有机会开通冠脉植入支架了。麻醉科团队实时调整呼吸机参数,护士紧盯血压、心率变化,随时调整血管活性药物剂量。

9点—9点05分,患者多次出现室颤(心脏乱跳无法泵血),监护仪上的波形疯狂跳动,医护人员一边持续胸外按压维持循环,一边紧急电除颤,“充电、放电!”的指令在走廊里急促回荡。随着一次次电击,患者的心律短暂恢复,又再次紊乱,这样的生死拉锯在术中反复上演。短短5分钟内,3次电除颤、持续胸外按压,医护人员在晃动的推床上与死神拔河。

9点07分,室颤第四次发作,反复电除颤后于9点10分行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9点13分完成体外人工膜肺的植入,但危机仍在升级:患者又出现5次室颤,每次电除颤间隔最短仅1分钟。反复电除颤及调整用药后于9点23分,最后一次室颤被纠正。

9点28分,介入手术开始。李明哲率领团队迅速完成冠脉造影——前降支近段100%闭塞、右冠状动脉近段100%闭塞。麻醉科团队同步调整呼吸机参数(氧浓度100%),护士每30秒报一次血压,随时调整血管活性药物剂量。9点50分,成功开通2支闭塞血管,血流恢复;于10点10分,IABP左股动脉置管成功。

10点14分,手术结束,患者被护送回CCU。这场持续2小时的“战斗”,11次电除颤、数小时胸外按压,终于为生命争取到喘息之机。

步步为营:从“生命支持”到“自主康复”

术后的康复之路,同样考验着医护团队。当患者被转入CCU重症监护室时,身上连接着ECMO、IABP、呼吸机等十余种设备,像一棵需要精心呵护的“生命之树”。李明哲和CCU主任苏丽君带领团队制定了详细的“撤机计划”,每一步都经过多学科会诊的严谨论证。

7月7日,撤ECMO。患者心功能逐渐恢复;7日8时,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与急诊ECMO团队进行病例讨论,患者符合撤机指征。团队首先降低ECMO转速,每15分钟调整一次转速,同时观察血压、心率变化。确认血压相对稳定后,由李明哲主导,护士长王九华等人员配合进行拔管。在此过程中,医护团队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症、呼吸机参数、输液泵用药、镇静镇痛情况,确保拔管后能维持有效灌注,直至顺利完成拔管。

7月9日,撤IABP。又经过2天的调整用药,9日8点,李明哲再次组织病例讨论,评估病情后,决定拔出IABP辅助,首先将反搏比从1:1调整为1:2,患者血压仍稳定在合理范围后,团队果断拔除左股动脉鞘管,标志着心脏已能独立承担泵血功能。

7月10日,撤呼吸机:在前一天评估中,患者有自主呼吸、能够睁眼。此基础上,10日6点,医护团队停止了镇静、镇痛药物的泵入,8点,护士在一旁唤醒,患者睁开双眼,告知患者不要剧烈活动,配合进行自主呼吸。10点,患者可以听懂医护问答,并且逐渐自主呼吸频率增加,当判断患者的左手可以紧紧握住苏丽君的手时,经过再次评估,决定拔出气管插管。备好无创呼吸机,完成血气评估,护士长吕微果断拔出气管插管,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呼吸功能宣告恢复。

每一次撤机都是一场“生命大考”,背后是医护团队24 小时不间断的监护:每小时记录一次血压、每两小时查一次血气、随时调整药物剂量……吕微带领的护理团队,三天三夜没有回家,用细致入微的护理确保导管处无感染、皮肤无压疮,为患者康复保驾护航。

突破与担当:为四平百姓筑牢“生命防线”

“这个急性心肌梗死,和普通病变不一样。”李明哲在复盘时感慨,老百姓以为来了放个支架就好,其实不然。心脏像个“房子”,血管像门窗——工匠把门窗修得再好,房子本身快塌了,结果还是不行,医生的救治是整体救“房子”。急性心肌梗死的差距很大,有的症状轻微,经过单纯支架治疗,甚至保守治疗,就能好转。但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死亡率极高。给这种病人放支架有时反而会加速死亡,因为血管梗塞时,心肌受到的是缺血性损伤,当开通血管心脏要承受二次打击——再灌注损伤。心源性休克的这类病人往往不能承受这“最后一根稻草”,死于开通冠脉、植入支架这一时刻。如果没有ECMO、IABP的支持,此时开通血管、植入支架可能会加速患者死亡。现在大家都知道装支架就能救治急性心肌梗死,只有专业人员才知道,重症心肌梗死只装支架是远远不够的,强有力的生命支持才是患者的生命保障。

在此次抢救中,市中心人民医院不仅调动了最先进的生命支持设备,更展现了“多学科协作”的硬核实力:10余个科室无缝协作,患者从早7点46分来院就诊,到9点13分启动ECMO,1个多小时完成“三重支持”部署;从室颤频发的危急到10天康复出院,每一步都彰显“以患者为中心”的责任担当和救治理念。患者的康复出院,标志着医院在重症心梗救治领域达到了新高度,展示出医院已具备救治最危重心血管疾病的能力。市中心人民医院将持续提升重症救治技术,精进多学科协作能力,让先进的医疗技术扎根四平,为家乡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让广大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得到最及时的救治,用专业与担当守护每一个生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