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


我的家乡——四平
王鸣宇

《四平日报》(2025年7月18日) 07版

晨雾还未散尽时,我总爱沿着北河湿地公园的长堤漫步。这条穿城而过的河流,曾是记忆里蒙着灰纱的老者,如今却似被春风唤醒的少女,水面浮着碎金般的晨光,白鹭掠过新砌的观景台,惊起一圈圈涟漪……

记得儿时的四平,是藏在红砖房与煤烟味里的烟火人间。铁东区的老胡同总飘着大碴粥的香气,推着二八自行车的商贩沿街吆喝,泥泞的路上满是岁月的沟壑。铁东百年老街更是时光的见证者——1925年落成的它,曾是梨树县知事尹寿松为与日本政商抗争而开辟的商业阵地。老街上斑驳的砖墙、雕花的窗棂,无声诉说着往昔平商们爱国敬业、重德重义的故事。每临近春节,糖葫芦的甜香总会混着摊主的叫卖声。孩子们在冻梨摊前雀跃,零下二十摄氏度的空气里,满是滚烫的人间烟火。那时的四平像本翻旧的线装书,每一页都写满质朴的故事。今年,老街正式揭牌,尹寿松先生的铜像矗立街头,重现百年前平商敢闯敢为的开拓精神。街道修缮既保留了历史风貌,又融入了现代商业元素。这里不仅是文化传承的“新地标”,更是承载市井烟火的“活力街区”,老字号商铺与网红打卡点相映成趣,续写着“一条街兴一座城”的商业传奇。

城市的蜕变总在不经意间发生。当我踏入四平东站站前广场时,眼前的景象令人惊叹。曾经荒芜的区域,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开阔、现代化的交通枢纽。紫昕广场经升级改造后,送站车辆能轻松将乘客送至进站口附近,解决了送站路程远的难题。广场上绿化与亮化相得益彰,周边配套设施完善,人来人往,秩序井然,尽显朝气蓬勃。公交车从早到晚,如同一条流动的丝带,串联起城市的新老脉络,为市民和旅客的出行带来极大便利。

长吉高速公路的新貌同样让人眼前一亮。它作为连接长春与吉林的交通要道,历经升级改造,路面更加平坦宽阔,标识清晰醒目,沿途服务区的功能也愈发丰富。如今行驶在这条路上,不仅能体验到速度带来的便捷,还能享受旅途的舒适。它如同一条经济纽带,让城市间联系更紧密,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走进叶赫那拉城,更是让我惊喜。这座承载着满族历史文化的古城,进行了全面改造扩建。重新开放后,以崭新的面貌展示着满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山脚下、转山湖岸边花海的建成,更是为古城增添了一抹浪漫色彩,吸引着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松花江水的引入,无疑是为这座城市的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大动力。清澈的松花江水,通过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源源不断流入下三台水库。这一工程投资规模大、输水线路长、施工难度高,是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东北振兴战略的关键项目。它不仅改善了四平地区流域地表水质,保障了辽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更为农业灌溉、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水源,为城市发展筑牢根基。

暮色降临时,我登上紫气大路的过街天桥。远处,华灯初上的高楼与灯火通明的老式筒子楼交相辉映,穿梭不息的车流如同闪烁的星河,把城市的轮廓勾勒得愈发清晰。这座承载着历史与荣光的东北小城,正以温柔而坚定的姿态,在岁月的长河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崭新篇章。风掠过耳畔,带着白山黑水的湿润与芬芳,恍惚间,我听见老城与新城的脉搏,在新时代的晨光里同频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