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


云中雾里的一面城

《四平日报》(2025年7月18日) 06版

朱蒙走后,他的母亲柳花、妻子孔氏及长子类利均留在夫余。朱蒙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后,夫余王金蛙并未予以加害。在金蛙的心目中,可能把高句丽国当成了自己的属国。朱蒙称王的第十四年,朱蒙的生母柳花死于夫余,金蛙以太后的规格举行葬礼,并建庙祭祀。朱蒙看到金蛙很够意思,一个月后“遣使夫余馈方物,以报其德”。

朱蒙妻子孔氏和长子娄利在夫余也没有受到什么不公平的待遇,在朱蒙称王的第十九年,即公元前19年,孔氏和娄利从夫余逃到高句丽,并未见两国由此引起什么纠纷和摩擦。

夫余王金蛙死后,其子带素即位。带素仍不忘夫余与高句丽的血缘关系。在对高句丽发动战争前,带素遣使对高句丽第二代王讲一通“国有大小,人有长幼,以小事大者礼,以幼事长者顺也”等大道理。带素的这番话,是想用亲情迫使高句丽臣服自己,从中可以看到夫余对自己与高句丽关系的认定。

由于亲情等关系使然,夫余曾与高句丽建有军事联盟。汉朝王莽曾欲进兵征讨,严尤向他指出,如果高句丽进一步动乱,夫余之属必有和者,匈奴未克,夫余、秽貉复起,此尤忧也。此事反映了夫余与高句丽之间的共同利益所在和可能存在的军事同盟关系。

臣服关系随着实力的变化而变化。高句丽始祖朱蒙是夫余王室一分子,在夫余统治者看来,朱蒙建立的卒本夫余,或者说高句丽,理应成为夫余政权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从高句丽政权建立之日起,夫余的统治者就一直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为后盾,对高句丽施以高压政策,以达到迫使高句丽臣服的目的。夫余国王金蛙在世时,使用的主要是“安抚”政策。金蛙的长子带素当国王后,开始用武力威逼高句丽臣服,在威逼不成后便动用武力征服,第一次交锋以高句丽胜为终结,夫余失败后,两国的实力处于平衡状态。

高句丽第三代国王大武神王即位后,高句丽的国力开始占有优势,主动向夫余发动了进攻,杀死国王带素,使夫余国受到了沉重打击,于是臣服于高句丽。

高句丽的打击促使了夫余国的灭亡,但亡后夫余还是投奔了高句丽。面对高句丽的迅速崛起,夫余的统治者们惶惶不安。为改变自己的不利地位,夫余统治者设法与中原王朝联合起来,几次与汉军协同作战,共同对付高句丽。

尽管夫余与高句丽有着几百年的恩恩怨怨,但494年勿吉灭夫余时,最后一任夫余王还是带着老婆孩子投奔了高句丽。人到难时首先想到最亲近的人。破灭夫余国的勿吉人,与夫余不是一个族系,夫余国西部的鲜卑人,也与夫余渊源甚远。夫余王在国破家亡之际到高句丽以求避身,是夫余与高句丽王室血缘关系在起作用,也是夫余与高句丽恩怨关系一个哀婉的尾音。

薛仁贵攻打一面城

薛仁贵(614-683年)字礼,唐代绛州龙门人。在一次征战中,被唐太宗李世民看中,之后屡立战功。

666年(乾封元年)高句丽泉盖苏文在擅权二十余年后死去,他的三个儿子为了争夺王位,掀起了内讧。唐高宗李治感到,这是征服高句丽的大好时机,因此派出大军征东北,薛仁贵是这支大军的后卫,负责策应各路。

唐军到达辽东后,分成两路进军,南路是唐军的主力,负责进击平壤,这一路发展比较顺利,连下高句丽一十六城,长驱直进,直指鸭绿江。北路的进军就很不顺利,在新城遭到敌军夜半偷袭,损失了许多兵马。

薛仁贵知道后,立即率兵前去救援。薛仁贵的援军一到,便迅速扭转了战局,唐军反败为胜。主帅高侃乘势北上,想拿下金山,但他心怀畏惧,迟疑不进,于是又吃了败仗,高句丽军尾追不舍。薛仁贵横向出师,及时救应,粉碎了高句丽的攻势,取得了金山大捷。金山大捷之后,薛仁贵决定率两千兵卒攻打高句丽的夫余城,也就是今四平市的一面城古城。

夫余城是高句丽兹部的军事重镇,城池坚固,兵多将广。因此薛仁贵的部将们都反对采取这一行动,认为唐军势单,难以取胜。薛仁贵力排众议,坚持说军队的战斗力在于主将是否善于用兵,而不在兵力的多少。在他的坚持下,两千唐军直奔夫余城。这一仗打得很艰苦,从乾封二年九月进军夫余城,到第二年的二月才攻克了城堡。以区区两千之兵,居然攻下了这样大的一个城堡,薛仁贵军威大振,声名远播。附近高句丽的四十余城闻风丧胆,纷纷前来向薛仁贵请降。高句丽在北部的势力全线崩溃,薛仁贵立即挥师东进,与唐朝大军会师平壤,征服了高句丽。

薛仁贵先后来东北五次,总计有五六年的时间。在他的一生中虽然只是比较短暂的一段,但是他在对高句丽战争中所表现的过人勇敢,攻无不克,却给东北人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因而在薛仁贵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留下了许多关于他的传说和遗迹。尽管这些传说和遗迹有的不无添枝加叶,有的甚至纯属子虚乌有,但它表达了人们对“勇冠三军”“威震辽海”的白袍将军的崇敬心情。

698年(武则天圣历元年),被唐迁于营州的靺鞨人大祚荣乘契丹人李尽忠反唐之机,东走,在白山黑水间的东北,建立了一个地方民族政权,叫震国,自称震国王。713年改称渤海国。最盛时,以今一面城古城为中心,全境包括辽宁的开原县至吉林市,松花江以南,直至日本海。据《通典》记载:其国方圆五千里,户口10余万,胜兵数万人。渤海国,是唐朝的属国,实际上是一个地方民族政权,历经200多年的发展,成为唐代著名的“海东盛国”。

唐末,契丹崛起,渤海国势衰。925年(天赞四年)十二月,耶律阿保机举兵亲征渤海国,皇后、皇太子等从征。次年正月辽军攻下夫余城,之后又乘胜攻下渤海周边诸城,渤海国王投降,渤海灭亡。

是年七月,阿保机自渤海班师,在回军的途中,路经夫余府(今四平市的一面城),身体觉得不适。第二天早晨,阿保机去世。

辽灭渤海后,改渤海夫余府为成洲黄龙府。1020年(开泰九年)迁城于东北(今农安),夫余城从此废弃。(下)

摘自《四平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