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

一月磨剑:从“组队”到“磨锋”,把训练场当战场
精研医技强协作 守护生命践初心
——市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医护一体化技能考核侧记

《四平日报》(2025年7月15日) 06版

本报记者 魏静 通讯员 孙硕

一个月前,当科教处的考核通知送达神经外科时,主任李晓东与护士长孙冬梅迅速达成共识:“这不是比赛,是一次临床实战的‘压力测试’。”

为让年轻医护“练出真章”,科室打破“资历优先”常规,以“应急反应快、协作意识强”为标准,选定医生魏云、李昂、张昊与护士刘畅、毕壮、刘婉婷组成6人团队。“他们是科室的‘后浪’,临床基本功扎实,最需要这样的实战打磨。”李晓东的话里满是期许。

为贴近真实场景,科室专门腾出独立房间作为练习场地:靠墙货架按临床标准摆放除颤仪、简易呼吸器等器械;购置模拟假人,让医护人员在贴近真实临床场景中反复打磨操作,力求每个动作、每次配合都精准无误。

那些日子里,下班后的练习场地总亮着灯。参加考核团队反复推演问诊话术;刘畅与张昊数着秒表练胸外按压,直到形成“肌肉记忆”;魏云练腰椎穿刺时,在模拟假人背上画了无数标记点,只为精准定位。

五站连考:把考核场当临床,让协作成为“本能反应”

考核当日,多部门专家组成监考评审组全程参与。此次以“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为脚本,设置五站连贯测试,检验团队综合能力,各环节里,医护分工明确又协作紧密。

第一站:问诊如“探案”,细节里藏着诊断的密码。

“我已经头痛3个多小时了,还有恶心呕吐的症状……”标准化病人话音刚落,医生张昊已拿出听诊器查体。他的提问层层深入:“头痛是像‘爆炸’还是‘胀痛’?”“发病前在做什么?”这些问题是锁定“动脉瘤破裂”的关键线索。当张昊写下“高度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时,第一站已为后续诊疗埋下精准伏笔。

第二站:心跳骤停,协作是最好的“强心剂”。

“患者心跳骤停”危急指令响起,让空气瞬间紧绷。“按压!”张昊话音未落,护士刘畅已跪在床边,双手交叠按向“患者”胸骨中下段,按压深度、频率分毫不差;医生魏云抄起除颤仪,电极片精准贴在指定位置,“充电200J,所有人离开!”电流击发瞬间,毕壮捧着简易呼吸器到位,张昊喊“通气”时,他立刻捏紧球囊,最终实现从心跳骤停到恢复自主心律的成功抢救。

第三站:分工里的“温度”,把操作做成“关怀”。

护士刘婉婷模拟给病人采血,撕开采血针包装,指尖捏着针柄“无菌区”,消毒棉签以穿刺点为中心螺旋式擦拭,范围严格控制在5厘米以上;针头刺入时,她轻声说:“忍一下,很快就好”。与此同时,医生李昂专注于胃管置入,让“患者”头稍后仰,测量“鼻尖至剑突”长度并标记,置入时左手固定头部,右手持管缓缓推。

“分工是为了更专业,协作是为了更贴心。”这一站,既考操作规范,更考对“患者感受”的在意。

第四站:腰椎穿刺的“毫米级”考验,藏着对安全的极致追求。

“腰椎穿刺差1厘米可能伤到脊髓,少一步消毒可能引发感染。”李晓东解释道。

医生魏云的操作精准如“解精密的题”:让“患者”侧卧屈膝,用拇指很快锁定穿刺间隙;消毒时,碘伏棉签从中心向外螺旋式涂抹;穿刺针进入时,针尖斜面朝向头部,缓慢推进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第五站:健康宣教不是“收尾”,是康复的“起点”。

“动脉瘤就像脑子里的‘定时炸弹’,但拆弹后好好养护,完全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护士刘畅的声音温和有力。她手中的健康教育手册贴着三维动画打印图,直观展示“动脉瘤”及“血流冲击”;内页夹着手绘食谱,“低盐饮食”换成“每天盐勺不超过1啤酒瓶盖”。

“来,您试试怎么测血压?”刘畅设置模拟场景引导标准化病人实操,“每天固定时间测,记在本子上,下次复查带给医生看。”她把专业术语译成“家常话”,连评审组都忍不住点头。

初心如磐:考核落幕,守护不止

“从问诊的‘准’,到急救的‘快’,再到宣教的‘暖’,你们让‘医护一体化’有了具体模样。”考核结束时,考官们给予高度肯定。大家一致认为,这个团队的表现“不仅技术达标,更呈现了临床协作的高境界——让患者在每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被专业守护’的安心”。

走出考核室,护士毕壮笑着说:“刚才做呼吸器配合时,突然想起上次科室抢救病人时,也是这个节奏。”

目前,考核成绩尚未公布,但对神经外科团队而言,这场“实战演练”早已超越“输赢”。正如李晓东所说:“我们练的不是‘考核动作’,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把患者从危险边缘拉回来的‘底气’。”

从训练场到病房,从考核场到手术台,市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团队正以“精研不辍”的执着、“协作无间”的默契,在守护生命的路上步履坚定。因为他们知道:每一次技能的打磨,都是为了在患者需要时,能毫不犹豫地说一句——“别担心,我们在。”

7月9日,市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医护团队的身影在模拟病床与器械台间穿梭。从精准问诊到急救配合,从穿刺操作到健康宣教,每一个动作都透着专业的沉稳,每一次眼神交汇都藏着无需言说的默契——这是该院科教处组织的医护一体化技能考核现场,神经外科团队以一场“教科书级”的表现,将“精研技艺、协作护命”的初心写进了每一个临床细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