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


拿土地作“黑板” 把作物当“教材”
——梨树科技小院打通科技助农“最后一公里”

《四平日报》(2025年7月14日) 01版

本报记者 崔圣驰 通讯员 李金欣

早上6点半,沙野沿着乡间小路径直走向梨树县四棵树乡三棵树村的一片玉米地。虽然是早上,但炙热的太阳还是晒得他压紧了遮阳帽,遮住了他黝黑的脸庞。这几天,正是玉米施肥的关键时期,他需要准确查看玉米长势,以进行科学合理施肥。

沙野是中国农业大学梨树科技小院的一名农业科技人员。每到玉米生长的关键阶段,科技小院里几乎空无一人,他们都聚集于田间地头,在试验田里一泡就是一整天,测土取样、诊断玉米生长、分析处理数据、施肥、灌溉等等,样样不落下。正是这群年轻人以田野为课堂,以作物为教材,不仅助力了“梨树模式”提档升级,更完成了从“象牙塔”到“泥土地”的青春蜕变,打通了科技助农的“最后一公里”。

从“象牙塔”到“泥土地”的深耕

“在生产实践中解答困惑。”谈起创立科技小院的初衷,中国农业大学米国华教授说。

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团队的师生们来到梨树县调研。由于师生们与当地农民的田间作业时间总是错开,导致交流很少,前沿技术很难及时推广到田间地头,于是他们便决定住进村里去。

刚来到这片黑土地,农大师生们就放了“大招”,他们与梨树县农技推广总站合作开展“玉米高产高效竞赛”,既了解农户生产需求,也建立技术传播渠道,更发掘了一批爱农业、想在农业上干出大事业的农户。竞赛吸引了上千人参与,这让农大师生们有了信心。

没多久,6名研究生分别进驻四棵树乡三棵树村和小宽镇西河村开展调研、试验和农技推广,科技小院正式在这里“安家”。在四棵树乡的一个农家小院里,创建了全国第一批科技小院——梨树科技小院。

一开始,不少农户对城里来的大学生并不信任。“你们拿尺子量根、叶子这些东西有啥用,现在就能量出哪个产量高吗?”一位村民的观点很有代表性。

困难没有难倒科技小院的师生。农户不明白的技术细节,他们绞尽脑汁地用大白话解释;农户不相信出苗效果,他们就直接把示范田建在农民地里,让农户“眼见为实”。他们引进先进农机,建立了“条耕技术”,使秸秆的覆盖免耕得到有效推广,用“看得见的成果”赢得了信任。

如今,科技小院大门天天开着,老百姓有不懂的随时来咨询,他们都会想办法解决。一个院落、几间平房、五六名学生成了科技小院的“标配”,师生们以“农民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为科研指南,“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地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逐步打破农业技术推广的壁垒。用老百姓的话来说,“论文里的数据变成了兜里的票子,心里别提多美了。”

科技小院为黑土地加“油”

走进三棵树村,就可以看到有一栋白色二层小楼,楼后成片的玉米地一眼望不到头。楼前小院的门垛子上,“科技小院”的牌子格外醒目。在科技小院办公室里的一面墙上,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的回信映入眼帘。

沙野是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的博士后,也是科技小院的负责人。早在2017年他就来到了这片黑土地,亲身见证了“梨树模式”的发展。这位皮肤黝黑的河南小伙与梨树农民一起经历了春旱、倒伏、涝害,认识到了农民的不易,同时他发现了保护性耕作对于抗旱、抗涝、抗倒伏的重要性。

2021年,沙野带领科技小院和中国农业大学梨树实验站的研究生,推进实施“百名研究生进百家合作社行动”,将科技人才带进村屯农家,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进入“十四五”,梨树科技小院把科技创新主战场转移到梨树西部的风沙地、盐碱地、低洼地等中低产田,为进一步提高梨树县玉米产量作出了新的贡献。

“从小院成立之初到现在,送走了一茬茬学弟学妹,也给科技小院留下了一项项实用的成果。”沙野说,河北、河南甚至广东、广西的学生们头上缠着围巾,肩上扛着种子和化肥,在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一茬茬地撒着科技的“种子”。

据米国华教授介绍,梨树科技小院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9年—2012年)主要组织农户参与玉米高产高效竞赛活动,提高农户个体科技种田水平。在测产环节,小院师生会与农技推广总站人员一起进行现场测产,评选出高产状元。2011年,梨树县农户刘兴军的田地里诞生了吉林中南部地区首个吨粮田。小院师生基本建立了适合当地的春玉米高产高效技术规程,并且将实验田放在农民田里,将研究生放在农民家里。通过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梨树科技小院培养了一大批科技农民,实现了梨树县玉米大面积高产,逐步探索出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第二阶段(2013年—2016年)主要推动农民合作社发展,提高规模化科技种田水平。经过几年举行轰轰烈烈的高产高效竞赛活动,许多农民开始对规模化种植产生兴趣,合作社遍地开花。2013年,为了解决合作社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博力丰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成立,小院学生伍大利担任联合社理事长。在此期间,由科技小院指导的合作社玉米产量平均增加了13%。随着联合社工作在全县的展开,开始逐渐发展有潜力、有科学种田思维的合作社理事长,卢伟就是其中典型。米国华教授将条耕机、高地隙追肥机等国外引进设备,放到卢伟的合作社免费供合作社使用,2015年成立梨树科技小院联盟,能够实现小院学生对合作社的“点对点”服务。第三阶段(2017年—现在)主要是围绕玉米绿色高产高效科技创新和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技术创新。适度规模化经营的过程中,单纯地促进玉米高产高效可能会使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迫切需要“沃土—良种—良法”来实现玉米绿色种植,实现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协同发展。早在2013年,米国华教授带着这一问题访问了美国一家公司,并且引进了条耕机组件,研发了国内第一台条耕机。条耕技术的引进以及条耕机的研发,受到了梨树农民的认可,当地农民杨青云根据条耕机原理,自主研发了秸秆归行机,并获得了专利,目前在东北地区广泛应用。随着条耕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已经创新为适应本地特色的“秸秆覆盖宽窄行条旋技术”,这也成为了“梨树模式”的主要形式之一。

科技小院助力产业大发展

科技小院,既是人才培养的“助推器”,又是科技创新的“试验田”,也是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科技小院扎根农村,助农惠农”,这是继2024年首次提出“推广科技小院模式”后,再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这一连续政策部署,标志着科技小院从基层创新实践上升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拿土地作“黑板”,把作物当“教材”。截至目前,梨树科技小院累计培训农民4万人次,技术推广面积3万多公顷。在此驻扎过的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60余篇,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中英文文章30余篇。科技小院还与县农技推广总站合作,将技术辐射至东北地区300多个合作社。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科技小院”模式促进了农民与农技专家、农学专业大学生联合创新以及不同服务主体间的交流与合作。这一平台在服务优势特色产业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目前,梨树县已成功设立3个科技小院,其中包括四平现代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和四平市六之维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共建的吉林梨树草莓科技小院。吉林梨树草莓科技小院于2023年底在十家堡镇揭牌成立,并开展了草莓科研项目,累计种植草莓面积达27公顷,预计年产量将增加20万公斤。这些成就进一步推动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助力梨树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从科技赋能到良种选育,从人才振兴到产业升级,梨树的科技小院正在探索一条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在这里,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青春智慧与乡村实践相互激荡,传统产业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科技小院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当科技扎根土地,当青春邂逅乡村,让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磅礴力量得到无穷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