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产教融合 培育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吉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科研团队创新记事 |
本报记者 孙莹
在吉林师范大学,有一群默默奉献的科研人员,他们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基地,夜以继日地探索着科研的奥秘。他们不仅为吉林师范大学的建设贡献着智慧和力量,更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成就的背后,是吉林师范大学的各个科研团队默默奉献和辛勤耕耘。他们以一往无前的精神,在科研和服务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奋力前行。其中,化学学院院长、教授赵丽娜所带领的两支充满活力的年轻科研团队——“涌创领航”与“微光科技”,成为该校科研创新的重要力量,更为社会培养了优秀的创新人才。
赵丽娜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前瞻性的科研视野,引领团队在健康和环境科学领域不断探索,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团队成员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挑战科研难题。“涌创领航”与“微光科技”这两支科研团队由大学教授、讲师以及化学、应用化学、财务管理、生物技术专业的本科生组成,在赵丽娜与团队指导教师夏春秋、王国栋的悉心指导下,团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分别在水污染治理和人类健康守护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以创新科技积极回应时代的挑战。
污水“零残留”净化的绿色革命。“涌创领航”团队依托吉林师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手握3篇SCI论文与3项专利,致力于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他们通过深入研究,成功开发出高效的水处理材料和技术,通过多酶催化级联反应,实现了三大突破:处理效率提升40%以上,可在更短时间内达到净化标准;适用范围更广,既能处理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也能应对生活污水的氮磷超标问题;产品成分均为无毒可降解材料,不会产生二次污染,符合国家绿色环保发展要求,为改善水质、保护水资源作出了积极贡献,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照亮耐药菌感染治疗新路径。“微光科技”团队专注于人类健康领域的研究,他们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和材料科学,研发出了解决糖尿病伤口感染问题的方法,同时,产品还可用于治疗褥疮和手术伤口感染,团队已成功将光敏剂转化为抗菌敷料,为糖尿病足溃疡、手术伤口感染等提供安全高效解决方案,相关成果登陆国际顶刊,并拥有4项发明专利,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持。
两支科研团队还曾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级铜奖、“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一等奖、第十届“创客中国”吉林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四平地区赛一等奖等荣誉。这两支团队的成就不仅展现了吉林师范大学在科研创新方面的实力,也彰显了学校对于培养健康和环境领域创新人才的决心和效果。赵丽娜说:“我们将进一步优化科研环境,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提升科研水平,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更多有志于科研事业的青年学子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机会,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将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团队成员不仅在科研方面贡献力量,还在志愿服务上积极奉献,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我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研实践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团队成员不仅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还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和风采。同时,通过这些志愿服务活动,也为社会公益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科研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将继续秉承科学精神,不断探索未知领域,努力在科研和志愿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更多的人受益于他们的科研成果和志愿服务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