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


跨越三十年的 温暖传承
马全

《四平日报》(2025年7月4日) 07版

三十年前的长春,料峭春寒里藏着最隐秘的窘迫。那时在东北水电校建工系求学的我,总在换季时不自觉缩紧肩膀——单薄的衣衫挡不住料峭的风,更藏不住囊中羞涩的不安。而这份难以言说的困窘,却被时任系团委书记的李金明老师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上。

那是个寻常的午后,李老师将我叫到办公室。桌上叠放着一条平整的裤子,布料泛着柔和的光泽。“家里多的,看你可能用得上。”他的语气平淡自然,没有任何说教,没有丝毫怜悯,这份不动声色的关怀,像春日里最温润的细雨,无声无息地浸润着心田。

摩挲着裤子上尚带的温度,我读懂了老师话语背后的深意。“专注学业”,短短四字,却是最厚重的期许。他明白,对于一个在外地求学的我来说,物质上的帮助或许能解一时之急,但更重要的,是给予我卸下负担、追逐梦想的勇气。就像老鞋匠为远行的游子修补鞋底,不求回报,只为让他走得更稳、更远。

这条裤子,从此成了我求学路上最温暖的陪伴。每当挑灯夜读时,布料的柔软触感总会提醒我:不必为生活的琐碎焦虑,只管奋力向前。这份温暖,藏在老师深夜办公室常亮的灯光里,落在运动会上及时递来的水瓶中,更缝进了这条带着家的气息的裤子上。它不仅抵御了寒夜的冷风,更守护着一个青年对未来的憧憬。

三十载光阴流转,当年的我早已褪去青涩,但这份温暖始终铭记于心。如今回望,才真正懂得:那条裤子丈量的,从来不是腿长,而是一位师者用无声的善意,为学生搭建起的从现实通向理想的桥梁。这不仅是物质的馈赠,更是精神的传承,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生动诠释——解惑不仅在课堂,更在以心传心、以生命影响生命的每一个瞬间。

教育的真谛,或许就藏在这样平凡而温暖的故事里。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师者情怀,不在于惊天动地的壮举,而在于对学生细微处的关怀,在于润物无声的引导,在于用真心守护每一个青年的梦想。这份跨越三十年的温暖,将永远激励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带着这份善意继续前行,将温暖传递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