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债姐还” 案件背后有温情 |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 李雪 通讯员 魏熙光)“弟债姐还”真有这般事?近日,双辽市人民法院的一起执行案件,为这个疑问写下了温情的注脚。
2010年12月,莫某某向王某借款20000元。时光流转,到了2017年9月,莫某某归还了10000元,可剩余的10000元欠款却迟迟未还。无奈之下,2018年,王某将莫某某诉至双辽市人民法院。经公告传唤,莫某某始终未到庭应诉,法院依法进行了缺席判决,判令莫某某在判决生效后立即给付王某欠款10000元。
判决生效后,当事人申请执行,案件进入执行程序。执行干警通过线上调查及查控,却未发现莫某某有任何可供执行的财产线索。更令人无奈的是,莫某某以打工为由玩起了“躲猫猫”,试图逃避债务。执行干警转换思路,展开线下调查,终于发现了关键线索——莫某某竟将自己的直补款转移到了母亲的银行卡中。为保障申请执行人合法权益,执行干警果断依法冻结了该银行卡。
莫某某的姐姐到银行准备为母亲支取钱款时,发现银行卡已被冻结。了解事情原委后,姐姐不愿让年迈的母亲为弟弟的债务忧心,主动联系了执行干警,表示愿意替弟弟偿还欠款。
在执行干警的见证下,莫某某的姐姐一次性通过转账方式,向申请执行人王某支付了本金及利息12500元。这份真挚的亲情不仅化解了债务纠纷,更打动了王某。深受感动的王某,主动放弃了部分利息。至此,这起历时多年的执行案件,在亲情与理解的交织中圆满画上了句号。莫某某在法院的教育下,表示日后要信守承诺,不会再出现欠债不还“躲猫猫”的情况,用实际行动展示守法公民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