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画笔绘就营商新景 |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 李雪 通讯员 张天爱)当法治的暖阳穿透商业纠纷的阴霾,一场跨越七年的买卖合同纠纷,终在司法温情中画上圆满句点。铁东区人民法院以“润物细无声”的调解艺术,将冰冷法条化作修复企业纽带的金丝银线,在维护公平正义的同时,为区域营商环境注入司法温度。
案件双方曾是并肩前行的合作企业。原告如约交付货物后,被告却因资金链的桎梏陷入困局,未能兑现货款承诺。昔日好友走向纠纷,从最初的信任默契逐渐走向对峙僵局,一纸诉状递交法院,这场买卖合同纠纷正式走进了司法程序。
承办法官敏锐捕捉到案件特征,考虑到双方企业后续仍有合作可能,单纯判决可能对企业经营与商业关系造成负面影响,于是法官拿起调解的“金钥匙”,试图打开双方心结。承办法官充分运用专业法律知识与丰富调解经验,一手拿着法律利剑,向被告企业条分缕析违约可能引发的信用危机与法律后果,一手握着情理长卷,为原告企业描绘长期合作的共赢蓝图,算清诉讼成本与商业发展的“经济账”。在一次次推心置腹的交谈中,在一回回换位思考的协商里,矛盾的坚冰悄然融化。最终,双方握手言和达成分期还款的调解协议,至此,七年的积怨已化为携手前行的新起点。
相关法官表示,此次纠纷的高效化解,不仅维护了原告企业的合法权益,也为被告企业赢得缓冲时间,避免因诉讼陷入经营困境,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承办法官用司法力量重塑市场信任基石,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双向奔赴”。从化解纠纷到护航发展,铁东区人民法院始终是市场主体最坚实的“法治后盾”。铁东区人民法院将继续以审判职能为锚,以司法服务为帆,在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航程中破浪前行,用公正与温情,为铁东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让法治成为照亮企业前行道路的璀璨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