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


从乡间田埂走向省级讲台的青春华章
——记双辽市新立乡乡村振兴“订单生”常敬怡

《四平日报》(2025年6月25日) 03版

在吉林省委组织部组织举办的吉林省2025届乡村振兴“订单生”岗前培训会的聚光灯下,双辽市新立乡农经站00后干部常敬怡的发言,如同一股清泉浸润着会场。这位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一年的姑娘,用沾着露珠的故事,为全省乡村振兴事业注入了鲜活的青春力量。而这场培训会本身,正是对这位基层青年工作者最大的褒奖——她从高校走进乡村,又以实践者的身份站上省级讲台,本身就是吉林省乡村振兴人才“订单式”培养计划的闪亮注脚。

从理论到实践:基层沃土淬炼真本领

“刚到农经站时,我像捧着玻璃杯的孩童,生怕摔了那些书本上的金科玉律。”常敬怡的开场白充满诗意。

在调解孙家屯土地纠纷时,她精心准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条文被两位老人激动的争执声击得粉碎,直到老站长搬着板凳坐进两家院墙根,用“远亲不如近邻”的乡俗智慧化解干戈,她才顿悟:基层治理不是法庭辩论,而是情感的共鸣。备春耕推广庭院经济遭遇冷场后,留守老人王大娘塞来的那瓶花生露,成了她工作方法的转折点。当她蹲在炕头帮老人算细账,发现老两口因医疗支出掏空积蓄时,庭院经济不再是政策文件里的概念,而是炕头温热中升腾的希望。这种从“身入”到“心入”的蜕变,让她在短短一年间,从面对原始票据手忙脚乱的“新兵”,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政策“翻译官”。

从试验到示范:循环农业绽放致富花

在新立乡刘家村的林下,一万平方米的蚯蚓鸡养殖基地正谱写着生态致富经。这个让村集体年增收7万元的循环农业项目,凝结着常敬怡和同事们“穿针引线”的智慧。面对技术落地难,她秉承学生时代的钻研精神,利用基层工作经验,邀请来农技专家蹲点示范,把“生物转化技术”讲成田间俚语;遭遇资金瓶颈,她化身“政策导游”,帮合作社申请专项补贴、设计小额信贷,开拓市场受阻,她和同事又当起“品牌经纪人”,打造“恋乡园”特色标识,开通直播账号带货。

“看着蚯蚓在腐殖土里钻动,就像看见乡村振兴的毛细血管在舒张。”常敬怡的比喻充满哲思。这个农学硕士,如今更愿意称自己是“田间地头的转化器”,将实验室的智慧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民生温度。当首批蚯蚓鸡蛋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她在发言台上动情地说:“这不仅是产品的突围,更是基层工作者创新思维的胜利。”

从荣誉到担当:青春誓言校准坐标系

“当青春的根系扎进泥土,我们收获的不只是成长,更是生命的丰盈。”站在省级培训会的讲台上,常敬怡的誓言铿锵有力。

从校园到田间,从理论到实践,她把乡村作为展示自我、实现理想的新舞台。乡党委推行“导师帮带制”,她把老站长作为自己的职场领路人,她积极响应“一线攻坚历练”机制,在矛盾调解、产业培育中磨出了“铁肩膀”。而今,办公室夜灯下有她的身影、家门口闲谈中有她的声音、林下田间有她的足迹,她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着“王大爷的水稻卖上好价钱了没有”“李婶家的女儿考上大学的学费凑齐了没”,这些琐碎的民生细节,构成了她工作的坐标系。

作为吉林省乡村振兴“订单生”培养计划的优秀代表,常敬怡的成长轨迹恰是吉林省人才战略的生动注脚。这位黑土地的女儿正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青春答卷。

(双辽市新立乡 孙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