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0日


铁西区“七项工程”赋能人才高质量发展

《四平日报》(2025年4月30日) 02版

本报讯(通讯员 李金唤)为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充分调动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和高效就业,铁西区开展人才高质量发展“七项工程”专项行动,人才队伍建设、管理、技能均得到较大提升。

实施党政菁英提能工程,锤炼政务服务人才队伍。发挥区委党校思想理论教育的核心阵地作用,全面优化党政人才培养渠道和政治品格淬炼熔炉的重要功能,邀请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信访维稳等方面的专家集中授课,多维锤炼“政治三力”和“七种能力”。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干部,探索优秀社会人才进入党政机关的用人机制,将政治坚定、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形成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的用人导向。有计划地组织各类人才通过进修研修、考察培训、挂职锻炼等多种方式提高能力和水平,推动党政机关人才从“被动参与”向“主动成长”转变。

实施区企英才培育工程,锻造现代企业管理人才。聚焦区域主导产业、高成长性企业和新兴产业,精准匹配人才需求,依托“就业服务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服务月”“金秋招聘月”等大型人才招聘活动,化解企业人才短缺困境。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形成“以产聚才、以才聚产”的良性循环,深入分析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变化,定期发布产业人才需求报告和利用社交媒体宣传等方式,为人才培养、人才引进提供指导,吸引潜在的企业管理人才返乡就业创业。

实施政校企育良才工程,构建人才共育共享体系。打造“政校企”三元一体化平台,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创新合作,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资源协调,学校的人才培养、科技支持,企业的岗位配套、实践基地,加强人才培养和产业对接,推动人才流动和技术创新,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的“订单式培养”,为高校毕业生搭建一座校园和社会的桥梁。

实施技能强基培优工程,打造高技能人才方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动态调研机制,联合行业协会、企业,定期分析产业结构调整趋势与岗位需求变化,明确重点领域的技能缺口,制定分层分类的培训计划,确保更多有需要的人才掌握相应的技能;引入行业专家、技术能手授课,确保培训内容贴合实际需求。构建“过程考核+结业考试+企业反馈”的多元评价体系,从理论知识、实操技能、职业素养等多维度评估人才能力;建立培训效果追踪机制,定期回访技能人才就业情况与企业满意度,根据反馈动态优化培训方案,形成“需求导向、多元协同、质量为本”的高质量技能培训工程。根据社会发展新趋势,不断深挖新业态、新模式人才,开展电商、物流等新业态人才技能培训工作,促进新业态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实施乡土人才振兴工程,培育乡村发展主力军。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补贴等方式,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基层就业创业,充分发挥其知识与创新优势;建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任职的常态化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针对在农业技术推广、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实用性人才,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先进典型,营造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良好氛围。聚焦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结合农村实用人才在生产经营、技能提升等方面的需求,提供政策解读、技能培训等全方位服务,着力打造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实施双创服务提质工程,搭建人才发展赋能平台。着力建设“一站式人才服务站”,整合组织、人社、教育、卫健等多部门资源,为人才提供政策咨询、住房保障、医疗保健等“一对一”专属服务,实现人才诉求“一窗受理”;建立快速响应机制,设立24小时服务热线,针对人才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实行台账管理、限时办结,确保人才安心工作、舒心生活,构建“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全链条服务体系,营造尊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浓厚氛围。

实施人才生态优化工程,营造近悦远来发展环境。按照四平市《英城英才新政十条》文件精神,认真落实好引进专家人才的配偶安置、资金支持等相关优惠政策,解决其后顾之忧,通过落实政策吸引、留住一批人才。用好乡亲乡情,依托在外商会、校友会等多渠道搭建沟通桥梁,完善在外四平籍人员信息库,吸引四平籍人才回乡创业就业。同时,举办“乡贤回归”系列座谈会,常态化联系乡贤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