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


急诊分诊制度与病情分级标准

《四平日报》(2025年4月15日) 06版

急诊科是医院中处理突发、危重疾病的核心科室。面对大量患者,医护人员需通过科学的分诊制度快速识别病情轻重缓急,确保急危重症患者优先救治。

分诊制度的核心目的

分诊的核心在于“救命优先”,通过快速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症状和潜在风险,将有限的医疗资源分配给最需要的患者。其目标包括:提高抢救效率,优先处理濒危患者,降低死亡率;优化资源分配,减少轻症患者对急诊资源的占用,缓解拥堵;动态调整优先级,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实时调整救治顺序。

病情分级标准 从“濒危”到“非急症”

急诊患者通常被分为四级,不同医院可能采用“三区四级”分类法(红区、黄区、绿区对应不同级别):1级(濒危),红区(抢救监护区),生命体征极不稳定,随时可能死亡,心跳呼吸骤停、严重休克、急性中毒;2级(危重病情),红区或黄区,可能迅速恶化,需紧急干预≤10分钟急性心梗、脑卒中、大出血;3级(急症),黄区(密切观察区)有潜在生命威胁,需及时处理≤30分钟高热(39℃以上)、中度外伤、持续呕吐;4级(非急症),绿区(普通候诊区),病情稳定,无急性恶化风险≤4小时,轻微擦伤、普通感冒、慢性病复诊。

分级补充依据:除病情严重程度外,还需评估患者所需的急诊医疗资源数量。例如,非急症患者若需多项检查(如CT、验血等),可能被升级为3级。

分诊如何执行

分诊主体:由经验丰富的护士主导,结合患者主诉、体征(如心率、血压、体温)及快速检测结果评估。

动态调整:候诊期间,医护人员会定期复查患者状态(如每30分钟评估3级患者),病情恶化则升级处理。

特殊场景:传染病防控,疑似传染性疾病患者需隔离就诊,避免交叉感染。

批量伤员处理:突发灾难时启动应急预案,协调多科室联合抢救。

分级诊疗的意义与误解

意义:使真正危急的患者获得“黄金时间”救治,例如脑卒中患者及时溶栓可显著降低致残率;减少因无序排队导致的急诊拥堵。

误解与挑战:患者误解,部分轻症患者因“自我感觉紧急”拒绝候诊,引发医患矛盾;资源不足、床位短缺、医护超负荷工作等问题可能影响分诊效果。

公众需知

自我评估:体温≤38.5℃的普通感冒、轻微外伤等可优先选择门诊,避免占用急诊资源。

信任分诊:医护人员会根据客观指标(如血压、意识状态)而非“先到先得”原则安排救治。

及时反馈:候诊期间若病情加重(如胸痛加剧、呼吸困难),需立即告知医护人员。

通过科学的分级制度,急诊科得以在复杂环境中实现高效救治。这一机制不仅依赖医护的专业判断,也需要公众的理解与配合,共同守护生命的“绿色通道”。

(市中心人民医院急危重症救治中心 范玉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