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社保局优化认证服务护航养老无忧 |
本报讯(通讯员 王经晶 朱文墨)为了提升社保待遇领取人员认证便捷度、满意度和获得感,顺应大数据时代发展,市社保局持续优化认证服务,采取“不同人群不同方法”“不同区域不同办法”,通过自主认证、数据认证、现场认证、上门认证等四项举措,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数据网格同步、齐抓共管同治,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全覆盖认证体系,护航退休人员养老无忧。
广泛宣传引导自主认证。结合本地实际,每年年初集中开展“社保待遇资格认证”宣传月活动,通过认证通知上网、党员干部下沉等方式,广泛引导退休人员进行自主认证,确保社保待遇领取资格认证方式方法的应知尽知。
在线上,整合官方网站、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每年定期发布《关于社保待遇领取资格认证的通知》,详细解读本年度最新的社保待遇领取资格认证的具体方式和步骤,为退休人员认证操作提供“说明书”。在线下,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广场、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养老院等场所,面对面宣传认证方式以及流程,并解答退休人员在认证周期、认证方式、操作流程等方面的疑问,将政策咨询台搬到百姓门前。
数据共享实现无感认证。为持续扩大社保待遇领取资格认证范围,市社保局聚焦待遇认证的痛点与堵点,持续拓展“互联网+认证”广度,通过数据共享实现无感认证。在数据调取上,创新使用人社平台下发的全国出行数据、电子社保卡使用记录以及医保局提供的医疗保险缴费、消费记录等第三方平台的生活轨迹进行信息比对,让养老金领取升级为“免申即享”,提升社保待遇领取资格认证便捷度。在部门协作上,与市司法局、民政局、卫健委和医保局等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打破部门间“数据壁垒”,拓宽数据比对渠道,真正做到“无感认证”。
“绿色通道”进行现场认证。针对部分社保待遇领取人员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自主认证或没有智能手机的实际情况,市社保局在经办大厅设置专门窗口,配备专岗人员,开通认证服务的“绿色通道”。通过电脑端设备认证或协助本人使用手机认证等方式,开展认证工作。
安排专人开展上门认证。针对年老体弱、高龄老人、空巢老人以及行动不便人员等特殊群体,市社保局开通服务热线,认真记录老人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信息,定期组织党员志愿者上门,为群众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认证服务,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市社保局将在现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探索社保待遇领取资格认证业务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工作方式,打造以信息比对为主、人脸识别为辅、人工服务兜底的一体化、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社保待遇领取资格认证新模式,为更多退休人员撑起养老的“幸福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