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


百年芳华 独“伊”无二

《四平日报》(2025年3月26日) 03版

瞿独伊,原名沈晓光,出生于1921年。幼年时,母亲杨之华与她的生父沈剑龙离婚,与志同道合的瞿秋白结为革命伴侣。1925年,杨之华把女儿从浙江萧山沈家接到上海,改名瞿独伊,意为今生你是我们唯一的女儿。小独伊喊瞿秋白“好爸爸”,而她获得的,是比生父还要贴心、热烈的爱。

1928年,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苏联召开。党的六大,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境外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瞿独伊的革命生涯也从这时开始。这一年,她7岁,是到过莫斯科郊外六大驻地的人员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1930年7月,瞿秋白和杨之华奉命回国,因国内形势严峻,同时也考虑到带着孩子从事地下工作很不方便,最终,夫妻俩忍痛决定将小独伊留在莫斯科。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根据组织决定,20岁的瞿独伊与专程来接自己的母亲杨之华等从苏联启程,取道新疆回国。到新疆后,当地军阀盛世才公然投靠国民党,软禁、逮捕了150多名中国共产党在疆人员及家属,这其中,就包括瞿独伊母女,狱中,瞿独伊是孩子们的大姐姐,不但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每个孩子,还和大人们一起参加静坐绝食斗争以及悼念难友牺牲的纪念和抗议活动。尽管青春年少,瞿独伊已具瞿秋白之风骨、革命者之精神。

从1942年到1946年,四年铁窗,艰难时刻,瞿独伊向党组织表达了入党的决心。盛世才军阀政府的监狱档案,就记录有审讯她的内容:敌人问:“你还是拥护共产党、替她辩护吗?你需要考虑现在是生死两条路。”瞿独伊答:“我始终信仰共产主义,不用考虑,我已经谈过,共产党是为国家民族利益而奋斗的,我就是要为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而奋斗,死了也是光荣的。”独“伊”无二的姑娘,在革命的大风浪中,长成了父母期待的样子。

1946年,经党组织全力营救,这些被捕的在疆共产党员和家属集体获救,前往延安。在延安,瞿独伊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年,她25岁,到延安后,瞿独伊和丈夫李何一起被分配到瞿秋白曾担任领导人的新华通讯社工作(原为红中社),接过了“好爸爸”的薪火,成为新华社记者。

1949年10月1日,瞿独伊为苏联文化艺术代表团担任翻译,参加了开国大典观礼,典礼进行中,她用流利的俄语向全世界播报了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讲话,成为第一个向世界播报新中国成立喜讯的记者。

1950年3月,瞿独伊夫妇又成为新中国第一批驻外记者,创建了新华社莫斯科分社,报道苏联经验,讲述中国故事,通过辛苦忙碌的工作,瞿独伊夫妇采写的各类新闻报道在国内被广泛使用。为此,新华社曾专门去信表扬:“稿件详尽、切实、新鲜生动,说明国外分社记者在掌握语言的条件下,是可以大大发挥工作能力,很好地推进我们的宣传报道的。”

1957年,瞿独伊奉调从苏联回国,先后参与了中央编译局《毛泽东选集》的中译俄校对工作以及《瞿秋白文集》的编辑出版工作。

1982年,61岁的瞿独伊从新华社国际部离休。从7岁时扮作六大代表们的女儿掩护他们前往苏联、在莫斯科郊外见证六大召开时算起,瞿独伊已经忠诚为党工作了整整54年。

瞿独伊一百岁这一年,荣获“七一勋章”殊荣。虽然因身体原因,她没能来到颁奖现场,但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对她一生忠诚为党、初心不渝的最高礼赞。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