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3日


沃野处处展新姿
——我市现代化农业发展纪实

《四平日报》(2025年3月13日) 01版

全媒体记者 邢天笑

时序春归、生机渐回,四平大地处处洋溢着希望,此时的四平乡村正蓄势待发。

过去一年,全市深入贯彻市委八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扛稳扛牢“国之大者”重任,加快建设现代化大农业,争当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两个排头兵”,农业农村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一幅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壮美画卷在四平大地徐徐展开。

“梨树模式”助力增收——创新完善“梨树模式”技术体系,推广保护性耕作41.5万公顷,新建高标准农田6.3万公顷,“四沟四渠”整治四平经验在东北四省区推广,粮食产量达到49亿公斤、实现“二十一连丰”,我市粮食单产连续多年稳居全省第一。

畜牧发展牧歌嘹亮——畜牧大市地位巩固,2025年全市畜禽养殖量达到7428万头(只),肉牛养殖量达到154万头,突破历史新高。

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四平玉米”荣登全国玉米品类品牌价值榜榜首,全省林特产业示范市成功创建,晟然食品等4户企业获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69户,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实现180亿元。

和美乡村全域拓展——创建“千村美丽”村86个、“百村示范”村22个,新改建农村公路341公里,绿化美化村屯108个,农村24小时供水工程比例达到97%、全省第一,伊通满族自治县连续四年获评“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双辽市在全省“四好农村路”考核中实现“五连冠”、农村公路“十户联管”养护模式全省推广。

“三农”工作硕果累累、枝繁叶茂。我市作为农业大市,将以更严标准、更高质量抓好“三农”工作,奋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强产业,巩固农业领先态势。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在提升粮食单产上下功夫。因地制宜推出适合不同耕地类型的高产、高质、高抗新品种50个以上,建设水肥一体化高产高效示范区1.3万公顷,以“水肥一体化+密植”技术为引领,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土壤养分调控、绿色防控技术200万公顷次,使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稳定在95%以上,粮食单产水平保持全省第一,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50亿公斤阶段性水平。壮大棚膜经济,全市计划新建棚膜生产面积280公顷, 扩大草莓、羊肚菌等高效品种种植规模,发展水肥一体化和立体栽培新技术、新模式,推动棚膜经济转型升级。推进新改扩建园区5个,提升冬季蔬菜生产能力。做强现代牧业,深入实施“秸秆变肉”工程,提升全市肉牛养殖规模化水平,肉牛养殖量预计达到200万头。强化生猪稳产保供工作,全市生猪养殖量稳定在550万头左右。推进梅花鹿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推动养殖与加工、销售等环节深度融合,形成完整的梅花鹿产业链条。

补短板,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打造加工产业集群,开展农产品加工精准招商,力争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户,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力争实现185亿元;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擦亮“平地生香”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立“公司+生产基地+农户”商业运行模式,打造联农富农带农平台;建设产业融合高地,引导县(市)区立足资源优势,强化科技支撑,打造特色产业集群、示范园区;推动休闲农业发展,培育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叫响一批“卧龙泉屯式”网红景点,强化区域性精品景点资源整合,推介休闲农业精品景点线路,通过多样化的体验模式和独具特色地方产品,让游客充分“沉浸”在平。

守底线,高质高效完成任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落实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织牢织密“三张网”,确保监测排查全覆盖和精准帮扶无死角;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指导各县(市)区制定促进农民增收方案,围绕产业扶持重点村、薄弱户,明确时间节点、具体任务,强化政策扶持,引导农民多元增收,力争全市农民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建设高标准农田,组织各县(市)区申报2025年超长期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市计划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6.6万公顷以上,督促县(市)区按照省里确定的时间节点按期完成建设任务;持续推进全市“四沟四渠”综合整治,全面完成“四沟四渠”建档立卡和沟渠分布图绘制工作,及时清淤疏浚不畅沟渠,保持农田“毛细血管”畅通。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从“单一生产”到“多元发展”,我市正沿着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品牌化经营的路子,跑出现代农业“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