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超越美学” ——评朱良志新作《四时之外》 |
倪夕婷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应该是对朱良志《四时之外》的最好的形容了。《四时之外》这本书以“生命超越美学”为核心,为人们研究中国传统美学打开了全新的大门,同时也为读者开启了一场充满诗意与哲思的美学之旅。
独特的美学视角:生命超越性
在当今美学研究的多元格局中,朱良志在《四时之外》中独树一帜地提出了“生命超越美学”这一概念。朱良志跳出前人从艺术形式、审美经验方面对传统美学进行探讨的方式,采用深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深挖传统美学、文化中隐藏的生命意识及超越性内涵。
书中指出,中国传统艺术所追求的并非仅仅是对当下现状的描绘或是感官的愉悦,而是一种对生命本真状态的超越性追求。这种超越性最大的特点是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以中国绘画为例,画家们常常通过笔墨传达出一种超越四时(春夏秋冬)的永恒感,在有限的画面中展现出无限的生命境界。例如石涛的画作,他笔下的山水并非只是对某一特定季节山水景色的写实,而是融入了画家对宇宙生命的深刻理解,山水在他的画中仿佛超越了时间的限制,成为一种永恒的生命存在。这种超越性的美学视角,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艺术提供了全新的维度,使我们认识到中国美学不仅关注美学的外在表现,更注重美学背后所蕴含的生命精神。
深度的文化溯源:深挖美学基因
在《四时之外》中,朱良志对“生命超越美学”进行深度的文化溯源,为读者揭示出这一美学理念与儒家、道家、佛教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
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生命超越美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倡导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强调个人通过修身养性来实现生命的升华。在这种思想体系下,“善”与“美”紧密相连。例如,孔子提出“尽善尽美”的观念,这不仅仅是对艺术作品的评判标准,更是对生命境界的一种追求。这种超越性的思想在传统艺术创作和审美中也有所体现。
道家思想为“生命超越美学”注入了独特的内涵。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认为自然是生命的最高法则和理想状态。在道家的观念里,人们应该摆脱世俗的功名利禄,回归到自然的本真状态,这样才能实现生命的超越。在艺术创作中,道家思想体现为对自然之美的崇尚和对简洁、质朴艺术风格的追求。画家们常常以自然山水为题材,通过笔墨传达出对自然生命的敬畏和对超越尘世的向往。
佛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也为“生命超越美学”带来了独特的视角。佛教的“空”观认为世间万物皆为虚妄,人们需要通过修行来解脱生死轮回,达到一种超越虚妄的生命境界。因此,在佛教艺术作品,我们常常能够觉悟、超越生命虚妄的“禅韵”。
丰富的艺术实例剖析:美学解码
在《四时之外》中,朱良志通过对丰富多元的艺术实例剖析,将抽象的“生命超越美学”具象化,使读者能够深刻领略这一美学理念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渗透与展现。
绘画中的超越性。中国传统绘画是“生命超越美学”的生动体现。例如倪瓒的山水画,山水不再是具体的某一处自然风景,而是一种超越了时空限制的生命存在形式。这种超越性正是“生命超越美学”在绘画领域的深刻体现,它让绘画成为画家表达对生命深邃理解的媒介,突破了现实世界的表象,探寻到生命的内在精神。
诗歌中的超越性。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充满了“生命超越美学”的韵味。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突破了现实中孤独饮酒的场景。他通过与明月和影子的互动,创造出一种奇幻而又富有哲理的意境。这种互动超越了个体生命的孤独感,将个体融入到一个更为宏大的宇宙生命体系之中,这无疑是“生命超越美学”在诗歌创作中的精彩演绎。
园林中的超越性。园林艺术也蕴含着“生命超越美学”的思想。如苏州拙政园借景、障景等布局手法的使用,打破了空间的局限性,让游览者在有限的园林空间中感受到了无限的空间延伸。一处一景的设计,让拙政园成为了一种超越了物质实体的生命艺术。
通过对多种艺术实例的深入剖析,《四时之外》在让读者在领略不同艺术魅力的同时,也能深刻理解这一美学理念的深度与广度。
对现代美学研究与文化传承的意义
《四时之外》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入解读,它对现代美学研究和文化传承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现代美学研究方面,朱良志“生命超越美学”的理念,打破了西方美学在我国艺术中“主导”地位,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话语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四时之外》通过对“生命超越美学”的深入剖析,重新揭示了中国传统艺术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价值,让更多人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美学领域的独特贡献。这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四时之外》也并非完美无缺。在一些概念的阐释上,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但这并不影响它的美学著作价值。
总而言之,朱良志的《四时之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中国传统美学深层境界的大门,促使着我们重新审视艺术与生命的关联,为开启更多的美学探索之旅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