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8日


二月二龙抬头
房国臣

《四平日报》(2025年2月28日) 07版

二月二龙抬头,又称春耕节,春龙节,也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关于二月二龙抬头有许多历史传说。古时借着龙抬头的机会,便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风俗,世代沿袭,形成了我国南北方风俗各异。

在我们北方流行“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民以食为天,五谷是人类生命的廪仓。这一天,女人不做针线活,怕伤了龙眼,有的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影响一年的收成,人们都按照老祖宗留下的风俗去做。记得我小时候,二月二这天,父亲早早地就起来拿着灯笼照一下房梁,嘴里念叨:“举起灯笼照房梁,蚂蚁虫虫无处藏”,然后,挑起水桶同大院里的男丁们去大井挑水。东方天边还没露出鱼肚白,井沿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只听辘轳“吱咔、吱咔”响声不断。据说挑水是“引钱龙”,把井里的水引入家中,一年财源不断。所以,家家户户趁天不亮就把水缸里的水装得满满的。母亲起床后,首先把做饭的锅拔下来,用笤帚把锅底灰从上到下扫一遍。说是:“二月二扫锅底,一年到头省柴米”。扫完锅底,母亲又用木棍敲打锅梁,边敲边念:“二月二敲锅梁,蜈蚣蚰蜒不下房”。意思是不让各种昆虫乱爬,保佑人少得疾病。

二月二这天,我们小孩不懂大人的各种做法,只知道凑热闹跟着喜庆。各家门上挂的龙尾和我们小孩穿的衣服肩膀头戴着一串龙尾,非常艳丽夺目,紫气腾腾。串龙尾是辛苦劳作,头几天母亲挑选细箭杆赶制龙尾,用线串成一个小盖帘,盖帘下面用各种花布,剪成一分钱硬币那么大的圆形。再把细箭杆剪成一寸长一节。一节箭杆衬一块圆布,大约有七八寸长,下面再连接几条花布条,就形成一条龙尾。求龙保佑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院里的黄毛丫头和小小子们,戴着各自母亲串的龙尾,凑在一起相互比着谁的龙尾长,谁的龙尾好看。院里屋外嘚瑟,跑啊,闹啊,觉得过二月二比过年还热闹。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虽然物资匮乏,日子清贫。二月二这天也要守住吃“龙食”的习俗,猪头肉是乡下人必不可少的。吃猪头肉的寓意是独占鳌头,事业有成,希望幸福美好。二月二龙抬头,大人孩子也抬头。图个吉利,大人孩子都要把头剃溜光。小孩剃头健康长寿,出人头地。大人剃头,辞旧迎新,好运当头。常言道:“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瑞气盈门日子红,平安健康福中求”。

借二月二龙抬头的机会,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在吃的食物上都离不开龙,吃水饺是“吃龙耳”,达到耳聪目明,洞察世界。吃面条是“吃龙须”,代表生活顺遂,安康长寿。吃春饼也要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像龙鳞一样坚不可摧,事业稳固。

几千年来,二月二传统节日风俗举不胜举。在历史长河中,随着社会向前发展,南北方逐渐形成了十里不同俗的现象,二月二龙抬头,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这些习俗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振兴,实现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具有重要意义。正如一首歌谣:“二月二,龙抬头,我神州,最风流。风也调,雨也顺;中国人,行鸿运。”